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五台明智院

标题包含
五台明智院
前冈后陇尽纡余,岚影烟光半有无。 山脚断边开古刹,五台分布似连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前面的山岗后面的山脊连绵不断,雾气弥漫,若隐若现。 山脚下有一间古老的寺庙,四周的五座山峰好像一串珍珠般相连在一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五台: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的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2. 明智院:不详,可能是指五台山上的某个寺庙或者建筑。 3. 陈岩:明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高,号白石山人,浙江钱塘人。
去完善
赏析
《五台明智院》这首诗篇以五台山的明智院为主题,展现了一幅山寺风光的画面。诗人通过对山峦、岚影和烟光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又美丽的境地。 首先,诗人描述了五台山的前冈和后陇的曲折延伸,形象地刻画了山脉的蜿蜒轮廓。“尽纡余”一词,既表达了山势的起伏不平,又暗示了山路的迂回曲折。这一景象使得原本宏伟壮观的山脉增添了一丝亲近感。 接着,诗人通过“岚影烟光半有无”一句,捕捉到了山间雾气与阳光的微妙变化。这里的“岚影”指的是山中弥漫的雾气,而“烟光”则形容阳光穿过雾气时的朦胧光影。在这句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半有无”这一表达,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变幻莫测的光影之中。 此外,诗人还注意到了山脚断边处的那座古刹——明智院。这座寺庙位于五台山的山脚,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诗人以“开”字来形容寺庙的出现,赋予寺庙一种蓬勃生机的意味,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寺庙的敬仰之情。 最后,诗人用“五台分布似连珠”来描绘五台山的整体布局。这里,诗人将五台山比喻为一颗颗相连的珍珠,形象地展示了五台山的五个山峰错落有致的特点。这个比喻不仅突出了五台山的特点,还为整首诗增添了些许浪漫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五台明智院》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陈岩。诗中的“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五台县境内。五台山因五座山峰形似台阶而得名,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当时,陈岩作为官员被任命为山西一带的地方官,他有机会游历五台山,因此写下了这首描绘五台山明智院景色的诗篇。 在南宋时期,虽然国家疆域相对较窄,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五台山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然成为了人们朝圣祈福的重要场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