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舍
村居远城市,独木渡塘坳。
迸笋补篱竹,落松添屋茅。
童归携酒榼,客至得盐包。
随分山中好,低簷燕有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个村庄远离城市的喧嚣,只有一条独木桥连通池塘和山坳。春笋破土而出,为篱笆增添了绿意;松树的落叶给房子铺上了厚实的屋顶。孩子们放学归来,手里拿着酒具;有客人到访时,主人会送上盐包以示热情。在这山间的美景中,屋檐下的燕子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茅舍:简陋的住所。这里指诗人的住处。
2. 严粲:南宋诗人,字坦叔,浙江湖州人。
3. 塘坳:水塘边的洼地或沟渠。
4. 迸笋:竹笋迅速生长。
5. 篱竹:竹篱笆。
6. 落松:落地的松枝。
7. 屋茅:房屋上的茅草。
8. 童归携酒榼:儿童归来带着饮酒器具。
9. 客至得盐包:客人来时能够得到咸味食物。
10. 随分山中好:适应山中生活的好时光。
11. 低簷燕有巢:低矮屋檐下燕子有巢穴。
去完善
赏析
《茅舍》是南宋诗人严粲的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五言律诗。首联“村居远城市,独木渡塘坳”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村远离城市的地理位置,用“独木渡塘坳”形象地表现了山村的宁静和与世隔绝。颔联“迸笋补篱竹,落松添屋茅”描述了农家生活,迸笋指竹笋破土而出,象征着生机勃发;落松增添了茅屋的安宁感。颈联“童归携酒榼,客至得盐包”表现了山村生活中孩童与来客的互动,虽然简朴但充满人情味。尾联“随分山中好,低簷燕有巢”揭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表达了他对生活恬静、朴实无华的追求,以及对山村生活美景的热爱。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生动刻画,展现了浓郁的田园诗意境和朴素的田园生活风貌,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宁静致远的美好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茅舍》是南宋诗人严粲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也就是南宋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严粲本人也经历了许多人生波折。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因政治斗争而遭受排挤,最终辞官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这段经历使他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严粲创作了这首描绘茅屋生活的诗歌。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茅屋的简陋和环境的荒凉,表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使这首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