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清明上冢韵

标题包含
和清明上冢韵
酒壶花担发双明,陌上携扶笑语声。 桑叶影稠春欲暗,楝花寒退雨初晴。 宫官记梦曾传烛,□客无诗定罚觥。 老影年年霜露感,牛羊踯躅乱孤茔。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酒后鲜花呈双目,田间携手笑声扬。 桑叶繁茂春意浓,楝树花开雨后晴。 宫廷记事梦中传,罚酒未写诗士停。 老态之年逢霜露,牛羊游荡孤坟旁。
去完善
释义
1. 酒壶花担发双明:“发双明”意思是太阳升起来了,这句是说酒家挑着花担走在路上,太阳照在他的身上,使得他的身影清晰可见。 2. 陌上携扶笑语声:“陌上”指田野间的小路,这句写的是在田间小路上人们相互扶持、欢声笑语的场景。 3. 桑叶影稠春欲暗:“稠”在这里是密集的意思,这句是说茂密的桑叶挡住了阳光,使得春天的景色变得暗淡。 4. 楝花寒退雨初晴:“楝花”是指楝树的花,这句是说楝花开放的时候,寒冷的天气就会消退,而雨后初晴的景色更是让人心情愉悦。 5. 宫官记梦曾传烛:“宫官记梦”是一个典故,源自唐朝诗人杜牧的诗《秋夕》,其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又是宫官记梦时,西窗剪烛话分袂。”这里的“宫官记梦曾传烛”应该是在引用这个典故,表达了一种伤感的离别之情。 6. □客无诗定罚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客人没有作诗,就要被罚喝酒。“觥”是一种古代的酒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和清明上冢韵》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清明节扫墓的情景。开篇“酒壶花担发双明”点明了清明扫墓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了扫墓者的庄重神情。接下来的“陌上携扶笑语声”则展现了人们在扫墓过程中的欢乐气氛,透露出人们在祭祖之余的亲情互动。 “桑叶影稠春欲暗,楝花寒退雨初晴”则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表现。作者通过描述桑叶、楝花的生长变化,以及春雨初晴的景象,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春天的画面。这两句既表达了季节变换的特点,也衬托出扫墓者的心境。 “宫官记梦曾传烛,□客无诗定罚觥”则是作者对于古代清明节习俗的想象与思考。在这里,作者提到了宫官(即官员)在梦中传递蜡烛,以及文人墨客们作诗饮酒的习俗。这些细节使我们对古代清明节的风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两句“老影年年霜露感,牛羊踯躅乱孤茔”则表达了作者对个人生命与自然规律的感慨。这里,作者通过描述牛羊徘徊在孤坟前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同时,这也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引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清明上冢韵》是南宋诗人王梦应在清明节扫墓时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一时期正处于金兵南侵,南宋王朝偏安江南的历史背景下。 王梦应(生卒年不详),字商卿,号华亭居士,浙江义乌人,他博学多才,曾担任官职,但因战乱等原因而辞官归隐。在他的后半生,他致力于诗歌创作,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个特殊时期,南宋王朝的统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采取了投降政策,对金国俯首称臣,这使得南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梦应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以清明节扫墓为契机,通过诗来表达对故土的热爱和对战乱的痛恨。在这首诗中,他以清明时节的景物为背景,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