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凤尾森森半已舒,玳文滴沥画难如。 虚心不贮相思恨,还作风流向绮疏。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凤凰树郁郁葱葱已有部分舒展,玳瑁斑纹如画难以描绘。谦虚内心不存相思之苦,反而化作清风吹向华丽的窗格。
去完善
释义
1. 竹:中国传统的草本植物,因为其正直、坚韧的品质被文人墨客誉为“君子”的象征。这首诗歌通过描绘竹子赞美其品质。 2. 凤尾:此处的“凤尾”指的是竹子的一种形状,因其叶型像凤凰尾巴而得名。 3. 森森:形容繁茂的样子,此处用来描绘竹林的茂盛景象。 4. 半已舒:这里是指竹子的叶子逐渐展开,生长的状态。 5. 玳文滴沥:玳瑁是海龟科动物,其壳常常用作饰品材料;"滴沥"表示缓缓滴落,这两个词语组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形容竹叶上露水的样子。 6. 画难如:这句话是说无法用画笔画出这种美,用以强调竹子的美丽无法通过绘画来完全表达。 7. 虚心:竹子中空,比喻竹子谦虚的品质。 8. 不贮相思恨:竹子虽然有空间(空心),但并不储存怨恨或者思念的情感。 9. 风流:这里的风流指代竹子的风韵,即竹子随风摇曳的姿态。 10. 绮疏:此处指的是竹帘或雕刻精美的窗户,意味着诗人在屋内看见窗外的竹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竹子的美丽姿态和独特气质。首句“凤尾森森半已舒”,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现了竹子茂盛的枝叶和优雅的形态。接着,诗人以“玳文滴沥画难如”来形容竹子的纹理细腻和自然的装饰之美,凸显其难以被人工模仿的艺术价值。 接下来两句,诗人开始探讨竹子的精神品质。“虚心不贮相思恨”表明竹子虽然挺拔修长但并无过多的杂念,表达了一种脱俗的超然态度。而“还作风流向绮疏”则形象地描述了风吹过竹林时发出美妙的声响,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受。诗人通过对竹子生长环境的描绘,表达了竹子那坚定又脱俗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方士繇所作,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在这个时期,唐朝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方士繇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才华,他的诗歌受到广大文人雅士的赞誉。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使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选择了远离繁华的京城,来到山林之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在这里,他与大自然亲近,感悟生命的美好,并写下了这首描绘竹子品质的诗歌。 在这首诗中,方士繇通过对竹子的赞美,表达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不仅是对竹子特质的描绘,更是对自己人生的期许和激励。在他所处的历史时期,虽然唐朝国势鼎盛,但社会矛盾依然存在,人民生活也并不完全安定。因此,诗人通过这首诗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希望能够激励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勇往直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