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易彦章以太学正召

标题包含
送易彦章以太学正召
涵养书生二百春,为渠文物有经纶。 只今领袖贤关地,畴昔锱铢舍法人。 吾道年来多落落,士风从此却彬彬。 不应小折陈蕃角,谩谓朝家弃直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彦约(1157年-1228年),字简甫,号昌谷,南康军都昌县(今江西九江市都昌县)人。南宋大臣、文学家,理学家程颐的外孙。 曹彦约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位书生的知识素养经过了200个春天的滋养,满腹经纶的他富有领袖才能和贤能智慧。如今他在学问领域犹如砥柱中流,往昔曾经做过牺牲自我的小事。近年我们的道路虽屡遭挫折,但士人的风采依然优雅出众。我们不应该认为这只是小小的挫折,而应明白这是对朝廷正直之臣的一种舍弃。
去完善
释义
1. 太学正:古代官职名,负责教育太学生。 2. 曹彦约:宋朝著名文人,字希孟,天资聪颖,进士出身。 3. 百春:指时间长久,这里形容儒生的修养和教育。 4. 为渠:意为“为了”,表示目的或原因。 5. 文物:这里的文物指的是古代儒家经典的著作,如诗、书、礼等。 6. 经纶:原指整理丝线,后来比喻规划和治理国家大事。 7. 领袖:这里的领袖是指学问的带头人,也就是老师。 8. 贤关:指太学。 9. 畴昔:往日的意思。 10. 锱铢:比喻一点一点的积累知识。 11. 舍人:朝廷大臣的尊称,这里指学者。 12. 吾道:指儒家的学说。 13. 多鱼:指学者众多,文化繁荣。 14. 士风:士人的风范,指学风。 15. 彬彬:形容文雅有礼的样子。 16. 小折:稍微贬低的意思。 17. 陈蕃:东汉时期的官员,因为屡次直言劝谏皇帝而闻名,被誉为正直之臣。 18. 谩谓:欺瞒之意。 19. 朝家:朝廷和国家。 20. 直臣:敢于直言劝谏的忠诚大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曹彦约在送别友人易彦章时所作,易彦章被任命为太学正,诗人借此机会表达了他对易彦章的赞誉和对文人儒士的期许。诗的开头以“涵养书生二百春”开篇,突出了学者们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所积累的丰富学识和修养。接着又以“为渠文物有经纶”表达了对他们成就的高度赞赏,将他们视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然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描绘易彦章如今在太学的地位,用“领袖贤关地”来形容他的领导力和影响,而将过去他在舍法人的经历轻描淡写地带过,这种处理使得易彦章的形象更加突出和立体。 诗的中段,诗人表达了对于士风的忧虑,他以“吾道年来多落落”来表达当今士风的堕落和腐化。然而,他同时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因为易彦章的出现使得士风逐渐恢复了往日的风采,这就是他用“士风从此却彬彬”所要传达的信息。 在结尾处,诗人借用了陈蕃的故事来激励易彦章。陈蕃是一个具有坚定信仰和高尚品德的官员,他曾勇敢地批评朝廷的弊端,但因为过于直言不讳而遭受排挤。诗人提醒易彦章,尽管他的直言可能会让他遭遇一些曲折,但他不应该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因为这正是国家需要他这样正直的臣子。总的来说,这首诗既是对易彦章的赞美,也是对知识分子如何保持自己品性的深刻思考,表现出诗人对儒家价值观的坚守和推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易彦章以太学正召》是南宋诗人曹彦约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26年,正值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虽然表面上仍然维持着稳定,但实际上已经内忧外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兵南侵,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纷纷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曹彦约在这一年被任命为太学正,他在此职位上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品德。易彦章是他的好友,即将离任,前往太学担任正一职。作为友人,曹彦约为易彦章的离任感到惋惜和不舍,同时也为他感到骄傲。因此,他写下了这首送别诗,表达对易彦章的祝福和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