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宗兄使过诗以奉献
洛下交亲满,归闲意有余。翻嫌旧坐宅,却驾所悬车。
腹饱山僧供,头轻侍婢梳。上官唯揖让,半禄代耕鉏。
雨散三秋别,风传一字书。胜游如可继,还欲并园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洛阳的朋友们非常热情友好,让我觉得应该多多亲近他们。相比原来的宅子,我现在更喜欢驾车去新的地方。
肚子饱了之后可以拜访一下山中的僧侣,头部的按摩也可以交给随从们来做。上司们都很有礼貌,这俸禄用来请人代替我耕种就足够了。
每一次秋天的离别都有雨相伴,而风中飘来的书信则承载着新的信息。如果可以继续这样美好的旅程,我还想再和朋友们共享花园和田庐呢。
去完善
释义
1.洛下:指洛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唐等朝代均有定都于此。
2.交亲:指交往密切的亲友。
3.却驾:意谓返回到原来的地方。
4.所悬车:指一辆停着未用的车。
5.山僧:居住在山中的僧人。
6.侍婢:指在身旁照顾的女仆。
7.揖让: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仪,彼此拱手谦让。
8.半禄:领取一半的俸禄。
9.耕鉏:耕种的土地。
10.一字书:书信。
11.胜游:愉快的游玩。
12.园庐:住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包佶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恬静的生活状态。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之间,充满了温馨和谐的氛围。他们厌烦了旧宅生活,纷纷驾车出行,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肚子吃得饱饱的,得到了山僧的供养;头上的发髻梳理得整整齐齐,靠的是侍婢的细心照料。上官之间的交往也只是行礼、谦让,而不是追求名利地位。秋天的离别总是让人感慨万分,而风吹来的家书则让人感到温暖无比。这样美好的旅行如果还能继续,真希望能永远和朋友们在一起,共同度过这快乐的时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尚书宗兄使过诗以奉献》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此时唐朝国力达到鼎盛,经济、文化繁荣,政治相对清明。然而,这首诗的创作并非出于盛世的愉悦,而是源于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感慨。
诗的作者包佶,是唐朝一位颇有成就的文人。他在天宝年间任职官员,目睹了朝廷内部的斗争和矛盾。尤其是宰相杨国忠的专权,使得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这种现实让包佶深感忧虑,他的诗歌往往透露出对时局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中的“尚书宗兄”指的是时任尚书左丞的张镐。张镐在朝中有很高的声望,为人正直,为百姓谋福祉,深受包佶敬仰。因此,当张镐受命出使边疆时,包佶写诗相赠,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支持,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