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野外废寺
寒花窈袅蔓颓墙,古寺苍苔昼掩房。
犬吠屋头山杳杳,虫鸣阶隙草荒荒。
池塘澹月蒹葭冷,篱落西风橘柚香。
六代江山金碧地,断碑留得管兴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寒冷的菊花摇曳生姿攀附在颓败的墙壁上,古老的寺庙和覆盖着青苔的房子在白天显得宁静。狗在房子里叫唤,山的深处似乎遥不可及;虫子在台阶的缝隙间鸣叫,杂草丛生显得荒凉。池塘里的月亮倒映在水面上,芦苇显得寒冷;篱笆旁的秋风中,橘子和柚子散发出香气。这个曾经是六朝金碧辉煌的地方,如今只有断碑还在诉说着它的兴衰。
去完善
释义
《金陵野外废寺》是一首描绘金陵荒野中废弃寺庙景象的诗歌。以下是对其中词语的注释:
1. 金陵:古代南京的别称,这里指的是江苏南京。
2. 野外:郊外、乡野。
3. 废寺:被遗弃的寺庙。
4. 寒花:寒冷的冬天开放的花朵。
5. 窈袅:形容花蔓柔美而婉约的样子。
6. 蔓:植物生长的样子。
7. 颓墙:破败的墙壁。
8. 古寺:古老的寺庙。
9. 苍苔:青苔。
10. 昼:白天。
11. 掩房:关闭的门房。
12. 犬吠:狗叫声。
13. 屋头:房屋旁边。
14. 山杳杳:山中深远的样子。
15. 虫鸣:虫子鸣叫的声音。
16. 阶隙:台阶之间的缝隙。
17. 草荒荒:杂草丛生的样子。
18. 池塘:水池、水塘。
19. 澹月:宁静的月光。
20. 蒹葭:芦苇。
21. 篱落:篱笆。
22.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常用来表示秋天。
23. 橘柚:柑橘类水果。
24. 六代: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25. 金碧地:繁华富饶的地方。
26. 断碑:破损的石碑。
27. 管兴亡:关注国家兴衰。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描绘了一幅废寺荒凉的场景,从花卉、蔓藤的凋敝,到古寺的荒芜和青苔满布,都突显了荒废的气息。颔联中,“犬吠”和“虫鸣”两个动词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寺庙周围的寂静,同时也侧面衬托出寺庙的破败。颈联继续通过对池塘、月色以及篱笆、西风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废寺的氛围。尾联则通过“六代江山金碧地”与“断碑留得管兴亡”的对比,表达了世事变迁、历史兴亡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陵野外废寺》是北宋诗人游酢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
游酢,字定夫,号拙斋居士,北宋著名学者、诗人,福建建阳人。他曾师从程颐、程颢兄弟学习,是理学家和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在宋哲宗元祐年间,游酢曾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担任地方官员。在这段时间里,他游览了金陵郊外的废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金陵野外废寺》。
当时,金兵入侵中原,宋朝政权岌岌可危。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游酢对国家的兴衰感到忧虑。在这首诗歌中,他以金陵野外废寺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总的来说,《金陵野外废寺》这首诗展现了游酢在宋哲宗元祐年间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