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子
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
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诲子》:这是一首教诲后代的诗。
游酢:南宋理学家,游恭子,字定夫,婺源(今属江西)人。以父荫补官。历知信州、抚州,主管台州崇道观。从学于胡宏。学术上赞同朱熹的理学之说。著有《论语解》等。
“三十年前宿草庐”:诗人以自己三十年前的亲身经历来教导子孙后代。
“五年三第世间无”:游酢曾五次参加科举考试,连续三次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门前獬豸公裳在”:公裳指官服;门前獬豸,象征着公正无私的品质。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廉洁奉公的品质。
“只恐儿孙不读书”:这是诗人对子孙后代的告诫,希望他们能够继承自己的学问,继续学习,不断进步。
去完善
赏析
《诲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酢对子孙的期望和教诲。“三十年前宿草庐”一句表达了诗人早年勤奋求学的精神面貌,他在简陋的草庐中刻苦攻读,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五年三第世间无”则展示了诗人傲人的成就,他连续五次高中科举考试,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接下来,诗人用“门前獬豸公裳在”来比喻自己为官清廉、公正无私的品质。“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象征着正直、公正,在这里诗人用来象征自己的品德。而“公裳在”则意味着诗人在官场上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态度。
最后,诗人通过“只恐儿孙不读书”来表达对自己子孙后代的忧虑。他认为,只有让子孙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使他们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不会重蹈覆辙。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家族教育的重视和对子孙的关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诲子》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游酢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068年左右,正值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儒家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游酢作为一位学者,他深感时代的责任,希望通过教育和引导子孙后代传承儒家文化。
游酢在诗中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意义,他告诫自己的儿子要珍惜时光,勤奋学习。这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成功和地位,而知识和学问则是通向成功的关键。游酢还提到了家族的传统和荣誉,希望儿子能够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品质。
在游酢生活的时代,儒家文化正处于高峰时期,士大夫阶层普遍重视家庭教育。游酢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对于教育的重视体现在这首诗中,体现了他对儿子的热切期望和关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