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山晚归二首 其二
荒荒日已暮,回首兴何长。
䆉䅉纷干穟,森疏啸折篁。
水枯山石露,风晚野花香。
归卧前簷下,诗成小雨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渐渐暗了下来,回头看看这一天的旅程真是令人感慨良多。
田地里的稻谷在风中摇摆,茂密的竹林在山谷间随风摇曳。
水源干涸,山石的面貌更加明显,夜晚的微风伴着田野的花香弥漫开来。
回到了屋檐下休息,小阵雨带来了丝丝凉意,诗句也在这宁静的时刻酝酿出来。
去完善
释义
荒荒:荒乱的样子。
已暮:太阳已经落山,表示天色已晚。
回首:回顾,回头看。
兴:兴趣,兴致。
何长:多么悠长。
䅉:古同“”,指禾秆。
纷: 多而杂乱。
干穟:晒干后的禾穗。
森疏:树木繁茂而又稀疏。
啸折篁:吹拂折断的竹子。啸,吹拂;折篁,折断的竹子。
石露:石头裸露出来,这里形容水源干涸的情况。
野花:田野中的花朵。
香:香气。
归卧:回家休息。
前簷:前面的屋檐。
诗成:诗句写成。
小雨凉:微小的雨带来凉爽的感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南山傍晚归来的情景。首先,“荒荒日已暮”表达了天色渐暗,夕阳西下的景象。而“回首兴何长”则表明诗人回望一天的旅程,心中充满了感慨。接下来的诗句,如“䆉䅉纷干穟,森疏啸折篁”和“水枯山石露,风晚野花香”,形象地刻画了南山的自然景色:成熟的稻穗、稀疏的竹林、干燥的水源以及晚风吹拂下的野花香气。最后两句,“归卧前簷下,诗成小雨凉”,描写了诗人回到住处,在小雨中完成诗篇的情景。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作为一名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南山晚归二首》是南宋诗人范浚的组诗作品,这首诗作于南宋高宗时期(公元1127-1162年)。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可以窥探到一些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和作者的处境心境。
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的阶段,国内政治局势复杂动荡。一方面,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以杭州为首都,苟且偷安;另一方面,北方的金国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建立了金朝。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南宋文人开始思考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感慨。
诗人范浚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国家政治斗争和个人命运的冲突中挣扎求存,游览南山成为了他宣泄情感、寻求精神慰藉的重要方式。诗人在暮春时节游历南山,感受到大自然的盎然生机,以山花、啼鸟等元素描绘出一幅富有生气的景象,借此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美好的意愿。然而,诗句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贯穿在整首诗中,使它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优秀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