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六兄茂永论有无之作

标题包含
次韵六兄茂永论有无之作
磨砖不成镜,画餠不可食。 谈空如画餠,要匪实消息。 泥有如磨砖,未免见排辟。 筹量有无中,背道费寻觅。 先天为心祖,此事冥太易。 空毋堕渺茫,有勿著声色。 勿同半生灭,邪见徒役役。 万有齐一虚,寥廓鸟无迹。 至虚本非无,岂谓滞神识。 佳哉僧肇论,妙意真的的。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范浚(1090-1150),字子济,号潜溪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生于浙江金华人,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裔。 范浚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曾中举人,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进入官场。后来,他在金华一...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韵律作诗回应。 2. 六兄:指兄弟中的排行第六者,这里可能是指范浚的兄弟之一。 3. 茂永:可能是人名,这里指六兄。 4. 磨砖不成镜:磨砖不能制成镜子。比喻事与愿违。 5. 画饼不可食:画出的饼不能吃。比喻虚幻的事物不能解决问题。 6. 谈空:谈论虚无。 7. 要匪实消息:重要的不是实在的消息。 8. 泥有:固执地认为事物存在。 9. 排辟:排斥,摒弃。 10. 筹量:衡量,考虑。 11. 背道:背离道理。 12. 费寻觅:白费力气寻找。 13. 先天为心祖:先天的本性是心灵的基础。 14. 冥太易:处于极其宁静的状态。 15. 空毋堕渺茫:虚无不必陷入迷茫。 16. 有勿著声色:存在的事物不要过分追求声色。 17. 半生灭:半生不死的状态。 18. 邪见:错误的观念。 19. 役役:忙碌的样子。 20. 万有齐一虚:所有的存在都是同样的空虚。 21. 寥廓:广阔无边的空间。 22. 鸟无迹:鸟儿在空中飞翔没有留下痕迹。 23. 至虚本非无:最虚无的状态并非完全没有。 24. 岂谓滞神识:怎么能说是精神意识的停滞。 25. 佳哉僧肇论:僧肇的言论真是精彩。 26. 妙意:奇妙的含义。 27. 真:真实无误。
去完善
赏析
《次韵六兄茂永论有无之作》是范浚借谈论佛教空有之理来阐述人生哲理的一首诗歌。诗中运用了多个佛教典故和观念,并通过深入浅出地剖析,传达了作者对于生活哲学的独特理解。 首联“磨砖不成镜,画饼不可食”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磨砖成不了镜子、画饼不能满足口腹之欲类比抽象的思想观念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这一设喻突出了实用主义观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颔联 “谈空如画饼,要匪实消息”则指出,一味高谈佛家的空寂之理如同纸上谈兵,无法带来实际利益;而佛教的精髓在于避免执着于世俗名利。接下来的颈联,作者以“泥有如磨砖,未免见排辟”提出相反的看法,强调了执着于物质世界的弊端,批评了片面追求物欲的现象。 接下来的四联,诗人开始用佛学原理与人生哲学进行对接。他认为人们应该恪守中庸之道,避免过度执着于空或者有的极端立场,顺应自然法则。其中“先天为心祖,此事冥太易”揭示了心灵修养的重要性,倡导心性的觉醒;“空毋堕渺茫,有勿著声色”则表示人们在修炼心性时,不应追求虚无缥缈的境界,也不应过分贪执声色犬马。尾联“至虚本非无,岂谓滞神识”则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于禅修的看法:即使修禅达到极致的虚空之境,也不能说就没有精神意识的存在。 整体来看,这首诗歌既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又具丰富的艺术技巧。其鲜明的论辩色彩以及多侧面的探讨,展现了范浚对生活哲理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次韵六兄茂永论有无之作》,是南宋诗人范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时间是公元1168年前后,当时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范浚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范仲淹曾任参知政事,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名臣。然而,范浚的人生并不顺利,他的一生都在科举考试中挣扎,直到晚年才考中进士。这一期间,他经历了家族的衰落,生活的艰辛,以及社会的动荡。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在南宋时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中原地区生灵涂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朝廷内部的腐败现象也十分严重,政治斗争激烈。范浚作为一位文人,对这种状况深感痛心,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忧虑。 在这首诗中,范浚通过对有无之说的探讨,表达了他对人生、生死、名利等方面的思考。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之理,而人的欲望和贪念则是造成痛苦和烦恼的根源。他希望人们能够超脱尘世纷扰,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