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寓居宝惠寺喜晴登山

标题包含
寓居宝惠寺喜晴登山
喜霁出招提,爱山登嶪岌。 林端已残照,路草犹半湿。 丹崖断云归,翠窦飞泉入。 长天没鸟影,远水动虹吸。 尘襟得必瞰,爽气横来集。 欲逐野僧还,更看空翠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范浚(1090-1150),字子济,号潜溪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生于浙江金华人,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裔。 范浚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曾中举人,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进入官场。后来,他在金华一...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喜欢阳光初现时走出寺庙,热爱登山攀越高峰。 树林边缘已经映照晚霞,路边的青草还有些许湿润。 红色的悬崖间断云飘荡,翠绿的洞穴中有瀑布奔流。 天空辽阔看不到飞鸟的痕迹,远处的水面波光粼粼犹如彩虹吸水。 洗去尘埃与烦恼,感受爽朗的空气迎面而来。 想跟着山野僧人回归自然,再次欣赏那空明的翠绿景色。
去完善
释义
1.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2. 招提:古指四方之僧称招提僧。又唐武则天时改天下僧寺为招提,后为佛寺的泛称。 3. 爱:喜欢。 4. 山:这里指青山。 5. 丹崖:谓呈现红色的石崖。 6. 翠窦:即瀑布流水的小溪。 7. 虹吸:雨后或日出日落时天空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形状像彩虹。 8. 尘襟:世俗之心。 9. 爽气:清爽宜人的气候。 10. 野僧:指居于寺庙中的僧人。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范浚以简练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宝惠寺附近的山林间漫步的情景。开篇两句“喜霁出招提,爱山登嶪岌”,描述了诗人欢喜地迎来雨后放晴,并乐于攀登险峻的山峰,展示了诗人的热情与积极态度。 接下来四句“林端已残照,路草犹半湿。丹崖断云归,翠窦飞泉入”,通过夕阳、露水和流水等自然景物的细节描绘,表现了山区天气的转变和自然的生机。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层次丰富的山林画面。 紧接着的两句“长天没鸟影,远水动虹吸”,则以鸟类和水流为背景,传达了远离尘世喧嚣的意境,使人心旷神怡。 而后两句“尘襟得必瞰,爽气横来集”,则表达了诗人在这美景中的心灵体验:暂时抛开世俗烦恼,充分感受大自然带来的舒畅感。 最后两句“欲逐野僧还,更看空翠立”,诗人在赞美山水的同时,也想跟随野僧一起隐逸于山林之间,享受超脱凡俗的清静生活。 综上所述,整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赏景的愉快经历,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追求宁静生活的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寓居宝惠寺喜晴登山》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末年,具体年份已不可考。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外忧患的交困之中,朝代更替、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诗人范浚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波折。他曾历任州县官吏,后因故辞官回乡,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隐居生活。在这期间,他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景和社会现实的诗篇。 在范浚寓居宝惠寺的时期,他与当地的僧侣和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在这一过程中,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百姓的疾苦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 《寓居宝惠寺喜晴登山》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诗人在登高望远的过程中,既抒发了自己对家乡风光的热爱,也表达了对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的同情。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范浚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的忧虑,以及他作为一个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