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建射虎行
我读射虎行,感概兴长叹。
官羌射虎得虎难,山下远立常空还。
惜留猛虎著山里,射杀顾恐终身闲。
有如边将图偷安,遵养时赋容其奸。
翻愁努力尽高鸟,良弓挂壁无由弯。
君不见刘巨容高千里,留贼自资媒富贵,恐贼尽诛身不利。
坐令屈律裹头人,横暴九州狂螫噬。
嗟嗟忠臣心不移,受刀摩颈甘如饴。
纷纷血刃勇不顾,一死未谢君王知。
官军壮志吞蛮夷,匈奴不灭宁家为。
相公誓欲平淮西,慨言贼在归无期。
霍公裴公今已矣,我吟射虎徒歔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我阅读《射虎行》这首诗时,内心充满了感慨与惋惜之情。在这首诗中,描述了官宦捕猎老虎时的艰难和无奈,因顾虑到山下的安危,只能将猛兽留在山中。就像有些边疆将领为了谋求安宁,纵容敌人的存在,姑息养奸。担忧过度努力会引来祸患,以至于良弓被闲置,无法发挥其价值。
这使我想到唐朝时期的刘巨容,他曾收容叛军贼寇,试图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富贵之梦。然而他这种妥协的做法,却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尽管局势混乱,但仍有许多忠诚的臣子坚定信念,勇于面对强敌,哪怕遭受折磨也不改初衷。他们视死如归,坚守信仰,英勇不屈,希望能得到君王的理解。这些忠诚的官军立志要征服外敌,保卫家园,即使生命垂危也毫无畏惧。
相公们誓言要平定淮西之乱,激扬斗志,充满信心地表明,只要敌人还在,就无法回乡。可是霍公、裴公如今都已离世,我只能在这首《射虎行》的诗中叹息不已。
去完善
释义
1. 官羌:这里是指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部落。
2. 空还:指射虎不成功,箭矢没有命中目标,白白浪费了机会。
3. 遵养时赋容其奸:意思是以时间来培养对方的罪恶,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里是指边将姑息养奸的做法。
4. 高千里:指的是唐朝的刘巨容,他是镇守边疆的将领,因为贪生怕死,纵容敌人,结果导致敌人的势力壮大,自己最后也死于敌人的手中。
5. 屈律裹头人:指的是那些被刘巨容放任的敌人,他们在全国各地肆虐。
6. 受刀摩颈甘如饴:意思是即使面对死亡,也要保持忠诚,视死如归。
7. 霍公裴公:分别指唐朝的霍韬和裴度,他们是当时平定藩镇之乱的名将。
去完善
赏析
《读王建射虎行》是一首情感深沉、寓意深刻的诗作。诗人以射虎行为引子,通过对边将贪图安逸、养贼为患的批判,以及赞美忠臣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崇高品质,传达了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和坚定决心。
首联“我读射虎行,感概兴长叹”,诗人以“读射虎行”开篇,直接表达了对射虎行诗歌内容的感受和思考,引发心中的感慨和深深的叹息。这种叹息不仅是对射虎行为的感叹,更是对世间不平事的关注与忧虑。
颔联至颈联,诗人具体描述了射虎的行为及心理活动。他通过描绘官羌射虎的过程,形象地展现出猎手们在面对凶猛的老虎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毅力。然而,诗人却对这些勇士产生了担忧:他们是否因为射杀了老虎而落得终生无所事事呢?这种担忧实质上是对边将贪图安宁、纵容敌寇的讽刺与批判。
接着,诗人又通过对比边将和刘巨容的形象,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在作者看来,这些边将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放任敌人壮大,最终导致国家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忠臣们则表现出崇高的品质,他们忠诚于国家,临危不惧,勇敢杀敌,甚至甘愿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
尾联中,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期望与决心。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安宁。诗人坚信,只要有一颗忠于国家的心,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最终取得胜利。整首诗情感充沛,语言精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王建射虎行》是南宋诗人范浚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是公元1276年左右。当时,南宋王朝正处于蒙古军队的侵略之下,国家危机四伏。诗人以王建射虎行为题材,表达了对英勇抵抗外敌的赞美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诗的创作期间,范浚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历史、文学、政治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然而,他生活在南宋末年这个特殊时期,国家山河破碎,百姓生灵涂炭,使他深感痛惜。他的诗歌作品往往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虽然内外交困,但依然存在着一股强烈的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例如,南宋将领文天祥率领义军顽强抵抗蒙古军队,誓死不降。这种英勇抵抗的精神激励了范浚等文人志士,使他们在创作中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英勇抵抗者的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