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兄茂瞻机宜之官广东
黄芦鬣鬣秋风肥,鬼雨洒草南山悲。
长涂客子动愁肺,往往扪辙多思归。
我兄岂不感时节,东床卷席将何之。
自言南州有元帅,标鉴本是阳秋皮。
荐绅奔走欲定价,一见许我奇男儿。
提撕表奏置戎幕,使我坐握官机宜。
高生所愧国士知,不辞触热向武威。
我今去路虽千里,敢以驱驰负知己。
南州最盛肩京都,昔人欲语停杯余。
地灵孕秀多异产,鼊皮蚺蟾如虫蛆。
旧闻民俗蛮顽甚,蜂屯蚁杂难爬梳。
圣朝神化与换骨,讵事草薙髠根株。
我兄智囊载大腹,抚俗自应才有余。
腰间长剑生铜吼,可脍蛮王快屠狗。
后当归路持旌麾,六印黄金大如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金黄的芦苇在秋风中摇曳生姿,妖娆丰满;细雨飘洒在草地,使得南山一片悲伤。旅途中的旅人触景生情,忍不住生起乡思,常常敲击车辙想念家乡。我的兄长一定也感受到了这季节的变化,但不知他会去往何方?他说在南州有一位元帅,他的品质和形象就如阳春白雪一般高洁美好。许多官员都想推荐他,当他第一次见我时,就认为我是一个奇特的好男儿。然后我被安排在军事幕僚的职位上,可以参与一些重要的决策。虽然我对国家的贡献感到惭愧,但我还是愿意承受炎热奔赴武威。现在我即将离开,虽然路途遥远,但是我绝不辜负那些对我信任的人。南州的繁荣超过了其他的地方,过去的人们饮酒作乐,赞美这里的美景。这片土地孕育出丰富的物产,就像熊虫、蟒蛇和蟾蜍一样繁多。过去听说这里的民俗野蛮顽固,如同蜂群蚂蚁般繁杂难以理顺。然而现在,在圣朝的神圣教化下,他们都已经开始改变,不再用草木做兵器了。我的兄长有着巨大的智慧囊,应对俗事自然绰绰有余。他的腰间悬挂着一把长剑,显得威风凛凛,如果能够攻克蛮族之王,那将会成为一件令人喜悦的事。日后,我期望能够在路上高举旗帜迎接他,为他献上如斗大的黄金印章。
去完善
释义
《送兄茂瞻机宜之官广东》是一首描绘诗人送别其兄前往广东任职的诗篇。以下是对其中关键字的解释:
1. 黄芦鬣鬣:指黄芦草木在秋天的景象。
2. 鬼雨:指阴雨天气。
3. 南山:指南方的一座山。
4. 长涂客子:指远行的旅客。
5. 扪辙:用手触摸车辙,表达出行旅的艰难。
6. 东床:指广东。
7. 标鉴:即标识,这里指的是将帅的品质。
8. 阳秋皮:指公正无私的品质。
9. 荐绅:古代官员。
10. 提撕表奏:指担任起草公文的工作。
11. 戎幕:指军中帐幕。
12. 高生所愧国士知:表示对兄长的钦佩之情。
13. 不辞触热向武威:指愿意承受炎热的环境。
14. 驱驰:奔波劳碌。
15. 知己: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人。
16. 南州:指广东地区。
17. 肩京都:指广东靠近首都之地。
18. 鳖皮:一种产自南方的珍贵材料。
19. 蚺蟾:南方特有的动物。
20. 蜂屯蚁杂:形容人群繁多杂乱。
21. 草薙:指简单的治理方式。
22. 髠根株:指斩草除根的方式。
23. 智囊:形容兄长智慧丰富。
24. 抚俗:指治理百姓。
25. 腰间长剑:指随身携带的武器。
26. 铜吼:指剑鞘发出的声音。
27. 可脍蛮王快屠狗:表示惩罚地方恶势力。
28. 六印黄金大如斗:形容丰厚的回报。
去完善
赏析
《送兄茂瞻机宜之官广东》赏析:
范浚的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佳作,诗歌情感真挚、用词细腻,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兄长的担忧和期望。首先,诗人以描绘自然景色的手法开篇,通过“黄芦鬣鬣秋风肥”和“鬼雨洒草南山悲”两个画面,渲染出一种荒凉而悲壮的氛围。接下来,诗人借“长涂客子动愁肺”和“往往扪辙多思归”两句,表达出自己对兄长即将离别的哀愁之情。
在诗的中段,诗人通过“我兄岂不感时节”至“使我坐握官机宜”四句,描述了兄长东床卷席的去向以及被荐为南州元帅的情景,展现了兄长在政治上的才能和抱负。接下来的“高生所愧国士知”至“敢以驱驰负知己”四句,诗人以“高生”自喻,表达了对兄长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出自己愿意陪同兄长赴任的决心。
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绘南州的地理风情以及当地的民俗特点,暗示了兄长在治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然而,诗人坚信“圣朝神化与换骨”,相信兄长有足够的智慧和才能来应对这些问题。最后,诗人以“腰间长剑生铜吼”和“可脍蛮王快屠狗”两句,为兄长描绘出一个英勇的形象,寄予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浓郁,构思巧妙,既展示了诗人对兄长的深情厚谊,又表现出了他对国家治理的热切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南宋末年,时局动荡不安,外患严重。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文人墨客。范浚便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诗作脍炙人口,广受赞誉。本诗《送兄茂瞻机宜之官广东》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创作的。
范浚生活的年代,南宋朝廷腐败无能,政治昏暗。然而在广东地区,由于毗邻南海,地域较为偏远,经济文化相对较为繁荣。作为朝廷官员的兄长茂瞻被派遣到广东担任机宜一职,预示着朝廷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和重视。
范浚此诗表达了送别兄长的情感,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方面他担忧兄长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可能会遭受不测,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朝廷对南方地区的治理需要加强。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范浚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也反映了他在时代洪流中的历史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