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四首 其三
饥人嗜败肉,渴者甘腐浆。
一为饥渴害,食饮俱失常。
况兹方寸间,邪欲纷难量。
微哉此心害,祸甚饥渴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杂兴:作者在诗题中自注云:“顷游湘西,道逢田父,告以久旱,颗粒无收。慨然有感,因口占四绝。”这里的"杂兴"指的是触景生情,随感而发。
2.浚:范浚,字子文,两宋之交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学者,著有《香溪集》等。
3. 嗜:非常喜欢;爱好。
4. 败肉:腐烂的肉。
5. 渴者:口渴的人。
6. 甘:喜欢。
7. 腐浆:发酵过的水或饮料。
8. 一为:只要被。
9. 邪欲:不正当的欲望。
10. 微哉:表示微不足道的事物或现象。
11. 此心害:指内心的欲望造成的危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入手,诗人借“饥人嗜败肉”和“渴者甘腐浆”的现象,寓意人们由于饥渴之危害,饮食失去常态。进一步强调“方寸之间,邪欲纷难量”的心理状态,揭示了人心的险恶和复杂,以及欲望的危害之大。诗中虽未明确指出欲望的具体内容,但已暗示出内心世界的邪恶势力。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手法,警示我们要警惕心灵深处的邪欲,正如饥渴的危害一样严重。这种表达方式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兴四首 其三》是南宋诗人范浚在1164年左右创作的组诗作品。范浚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和动荡时期,北方的金国入侵,导致中原沦陷,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
作为文人墨客,范浚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关注民生、关心时事,以诗歌表达他对现实的忧虑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他在这首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展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现象的黑暗面。
据传,这首诗的创作源于范浚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贪腐严重的痛心疾首。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他强烈呼吁政府采取措施改革弊端,努力恢复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然而,他的声音并未被当局者所采纳,反而遭到排斥和打压。这使得范浚陷入深深的无奈和悲哀之中,通过诗歌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