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苦寒行

标题包含
苦寒行
君不见诗人著布裘,愿得大裘一万里。 又不见诗人叹茅屋,愿得广厦千万间。 重堂复宇御狐白,今世谁念人多寒。 我衣穿空垂百结,蓬萝盖头四壁裂。 却顾悲号穷独人,露宿牛衣冷如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范浚(1090-1150),字子济,号潜溪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生于浙江金华人,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裔。 范浚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曾中举人,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进入官场。后来,他在金华一...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您可曾见到诗人在穿着粗陋的布衣,希望有温暖的大衣庇佑千里之外的人们;又可曾见到他们哀叹简陋的茅草屋,盼望万间宽敞的房屋庇佑天下百姓。华丽的房屋和高楼大厦,如今有谁还惦记着那许多饱受寒冷之苦的人?我的衣服破败不堪,空洞中垂下的线头如同纠结的心情,遮蔽的蓬蒿和裂隙映射出贫穷孤独的窘境。回望那些贫困交加的人们,他们苦苦哀求,而露宿的境地就如同冰冷坚硬的铁石。
去完善
释义
1. "著布裘":穿着粗布衣服,喻指生活贫困。 2. "大裘":古代皇帝所穿的毛皮大衣,这里用来象征广大民众的保暖需求。 3.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生活条件较差。 4. "广厦":高大的房屋,这里指理想的住房条件。 5. "复宇":重叠的房屋,形容建筑豪华。 6. "狐白":狐狸皮做的白色毛皮,这里指高档的防寒衣物。 7. "我衣穿空":指衣服破洞。 8. "垂百结":形容衣服破损严重,无法修补。 9. "蓬萝":破旧的藤蔓植物,这里指遮风挡雨的简陋工具。 10. "牛衣":牛棚,这里指贫穷者露宿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苦寒行》是一首描绘冬日寒冷景象的诗,通过对诗人的着衣、住房等生活场景的描绘,以及对比贫富差距的现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困境和求温需求。范浚以诗歌为载体,借“愿得大裘一万里”和“愿得广厦千万间”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公平的呼唤和对广大贫寒之士的关心。同时,通过描述自己贫病交加的生活现状,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民生问题。 该诗结构紧凑,情感深沉。首联以假设性的情景提出问题:诗人为何要穿上布裘,他期望有保暖的衣物覆盖大地;诗人为何嗟叹茅屋,他期望有遮风挡雨的广厦庇护苍生。这是诗人对社会公平的热切呼唤,凸显其对贫苦大众的忧虑。颔联具体描绘了富人和穷人的生活状况,并揭示了“重堂复宇御狐白”与“我衣穿空垂百结”的强烈反差。 颈联和尾联进一步表现诗人自我生活的艰苦境况。他衣衫褴褛,居住环境破败不堪,但仍挂念着“露宿牛衣冷如铁”的贫民百姓。尾句中的“悲号”一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对贫困人群的同情与关怀,使得整首诗更加丰满感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苦寒行》是南宋诗人范浚创作的一首描绘严寒景象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58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范浚在这一时期,因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时局的关切,创作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 在创作《苦寒行》时,范浚已经年逾古稀,他的一生经历了南宋初期的战乱和社会变革。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权分裂,北方金国侵占大片领土,南宋偏安江南一隅。范浚曾在朝为官,后因直言敢谏而被罢官,晚年归隐山林,以诗为伴。 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民生疾苦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范浚作为一位关心民间疾苦的知识分子,他以诗歌为武器,通过对严寒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困境和无奈。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统治者的批判。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