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郑亨仲可友亭
郑君坐交穷,结柳穷不去。
无朋长独立,老大荒村住。
荒村扫人迹,取友惟西山。
当应爱山标,可望不可攀。
牵萝架风亭,嶻嶭揖高调。
修簷入危碧,阮眼坐相照。
嗟今轻薄子,对面生九疑。
宁如友真山,贞质终无移。
怜君意超超,愧我劳勿勿。
未共结交心,漫负心脾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郑君深陷贫困之交,却不离不弃地与贫穷为伴。
没有朋友长久相伴,他在荒凉的乡村独自老去。
在荒凉的小村庄,鲜有人烟,他选择了西边的山作为朋友。
应当欣赏那山的品质,虽可以仰望却无法触及。
他用牵萝的方式搭建起风亭,那高山挺拔的形象犹如一首高昂的歌曲。
修建过的屋檐仿佛危险又美丽,阮籍的眼光似乎与之相视而笑。
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相互之间有很多疑惑。
真正的朋友应该像真正的山一样,坚定的品格永远不会改变。
赞许你的高尚品质,对我自己的辛劳却深感惭愧。
我们没有共同的内心交流,却又难免辜负彼此的期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郑亨仲:指郑亨,字亨仲,浙江处州人。因他居住在可友亭中,所以称“郑君”。
2. 可友亭:位于西山的一座亭子,是郑亨的居所。
3. 交穷:交往不广。穷,困厄,这里指交游不广。
4. 结柳:用柳枝编成屋盖,表示简陋的住所。
5. 无朋:没有朋友。
6. 荒村:偏僻的村落。
7. 人迹:人的足迹。
8. 西山:山名,位于中国各地多处,此处具体所指不详。
9. 爱山标:喜欢山水的意态。
10. 可望不可攀:只能远远地观看而不能接近。
11. 牵萝:拉过藤蔓。
12. 架风亭:建起一座迎风的小亭子。
13. 嶻嶭:山峰险峻的样子。
14. 高调:高洁的志趣。
15. 修簷:高高的屋檐。
16. 危碧:指青山。
17. 阮眼:比喻孤寂的心境。
18. 九疑:指远方的山水。
19. 真山:真实的山林。
20. 贞质:坚贞的品质。
21. 超超:超凡脱俗的样子。
22. 勿勿:急迫的样子。
23. 结交心:愿意结交的心意。
24. 漫负:轻易辜负。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友情和理想的诗。诗人通过对郑亨仲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真挚友谊和坚定理想的赞美。“郑君坐交穷,结柳穷不去”,表现了郑君在困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轻言放弃的精神风貌。而“无朋长独立,老大荒村住”则体现了他在孤独中的坚守和执着。
接着,诗人描述了郑亨仲与西山的深厚情谊。西山作为他的朋友,象征着崇高的人格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诗人以此表达了对郑亨仲精神世界的敬佩之情。同时,也通过“当应爱山标,可望不可攀”表达出高尚品质的可望而不可及,强调了理想的重要性和难以实现的事实。
随后,诗人描绘了郑亨仲建造的风亭。“牵萝架风亭,嶻嶭揖高调”,形象地展现出他虽身处困境,却仍能以高洁的品质、高尚的格调面对生活的勇气。而“修簷入危碧,阮眼坐相照”,则透露出他对人生的坚定信念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人进一步批评了当今社会的轻薄之风,指出这些人只注重表面现象,缺乏真正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与此相比,郑亨仲的坚守显得尤为可贵。“宁如友真山,贞质终无移”,是对郑亨仲坚定信念和品格的赞美。
最后,诗人对自己的自省以及对郑亨仲的敬仰之情。“怜君意超超,愧我劳勿勿”,表明了郑亨仲的精神境界已超越了自己,使自己感到惭愧。而“未共结交心,漫负心脾骨”,则是诗人对自己未能与郑亨仲达到心灵相通的遗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郑亨仲可友亭》是南宋诗人范浚创作的诗词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8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个时代,中原地区虽然被金国占据,但南宋政权仍然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
范浚(1102-1150)是南宋著名学者、诗人,他因应试不第而隐居,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在人生最后阶段,范浚以《越书》等名著闻名于世。这首诗是他为朋友郑亨仲的可友亭所写的题诗,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学问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