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
坐人皆听琴,未必知琴音。
相知纷满眼,未必相知心。
知音如子期,知心如鲍叔。
此道久寥寥,谁其踵高躅。
古声勿复弹,古心徒自怜。
知音惟月露,知我其惟天。
君不见只今人情如纸薄,只今世路如溪恶。
咄嗟许事不足论,鸟迹微茫度寥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翻译:
众人在旁倾听弹琴,却未必能理解琴音的内涵。
相识的人纷纷涌入眼帘,但未必能够真正理解彼此的内心。
了解音乐的知音如同伯牙,心意相通的朋友就像鲍叔牙。
这种深厚的友谊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了,谁能继承他们的崇高品德呢?
古代的音乐就不要再弹了,古代的情怀也只能独自哀伤。
知音唯有明月和甘露,理解我的也只有苍天了。
你没有看到现在的人情比纸还薄,现在的世道比溪流还要险恶。
世间的琐事不值一提,只有那微小的痕迹穿越辽阔的天地。
去完善
释义
1. 坐:在座的人。
2. 未必:不一定。
3. 相知:相互了解的朋友。
4. 纷满眼:非常多。
5. 未必相知心: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对方的心意。
6. 子期:指俞伯牙的好友钟子期,能理解伯牙的琴声。
7. 鲍叔:指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他与管仲是好朋友,理解管仲的心意。
8. 此道:指知音难觅的道理。
9. 寥:稀少。
10. 踵:跟随。
11. 高躅:高尚的行为。
12. 古声:古老的琴声。
13. 古心:古人纯真朴实的心意。
14. 自怜:自我感慨。
15. 知音:能理解自己的人。
16. 月露:指月亮和露水,形容知音的稀少。
17. 知我:理解我的人。
18. 其惟天:大概只有天意。
19. 鸟迹微茫:形容文字非常微小模糊。
20. 度:度过。
21. 寥廓:辽阔的空间。
去完善
赏析
《听琴》这首诗,以古琴为引,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知心的渴望与期盼。诗人通过对比和反讽的手法,揭示了世事纷繁、人心难测的现实。诗人提醒人们要珍惜难得的真知,不要因为世事变迁而失去自己的初心。整首诗富有哲理,格调深沉,展现了诗人的才情与胸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听琴》是南宋诗人范浚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高宗时期(公元1127-1162年),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初立的历史时期。范浚,字仲渊,浙江金华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政治家,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这首《听琴》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首诗中,范浚以琴声为引子,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当时,南宋政权刚刚建立,政治形势动荡不安,范浚虽然身居高位,但仍然感到内心孤独。他渴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国家振兴而努力。然而,现实中这样的朋友却很难找到,因此他借琴声表达了这一惆怅之情。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在南宋初期,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非常流行,许多文人都喜欢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范浚也不例外,他擅长弹奏琵琶,这首《听琴》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对琴声的描绘,展现了范浚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