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五首 其四
鹊噪得欢喜,乌鸣得憎嗔。
乌鹊自有口,噪鸣何预人。
乌飞声哑哑,鹊飞声啧啧。
凡鸟从纷纷,未用置肝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喜鹊叽叽喳喳叫起来让人感到喜悦,乌鸦呱呱乱叫则惹人厌恶。
无论是乌鸦还是喜鹊,它们都有发声的能力,鸣叫与人们无关。
乌鸦飞过发出沙哑的声音,喜鹊飞过则是啧啧的声音。
大部分鸟儿都会发出声音,不用太放在心上。
去完善
释义
1. "鹊噪得欢喜,乌鸣得憎嗔":这里的“喜鹊”与“乌鸦”分别代表好事与坏事的预兆。在古代神话中,喜鹊叫声被视为吉祥,而乌鸦叫声被认为不祥。这两句诗意味着人们会对喜鹊的叫声感到高兴,对乌鸦的叫声产生厌恶情绪。
2. "乌鹊自有口,噪鸣何预人":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即乌鸦和喜鹊按照自己的习性鸣叫,这种声音并不取决于人类的态度。这里作者告诫我们要理性看待事物,不要过分相信预兆。
3. "乌飞声哑哑,鹊飞声啧啧":这是对两种鸟类飞行的声音描绘。"哑哑"描述了乌鸦飞行时的叫声,"啧啧"则刻画了喜鹊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4. "凡鸟从纷纷,未用置肝鬲":这句诗是说,大多数鸟儿会按照各自的习性去飞翔,发出各自的声音,这是自然规律,人类不应该过于在意或担忧。"肝鬲"是古代人对胸腔器官的总称,这里用来形象地表达内心的忧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乌鹊的叫声为切入点,借物寓意,表达出诗人对于世事无常、流言纷扰的人生态度。“鹊噪得欢喜,乌鸣得憎嗔”描述了人们对喜鹊的叫声持喜悦态度,而对于乌鸦则抱有厌恶之情,反映出人们常常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评判事物的好坏。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提醒我们:“乌鹊自有口,噪鸣何预人。”意为乌鹊叫唤是天性使然,与人类的情感并无直接关系。以此提醒人们要客观看待世间万物,不应轻易地对事物进行好恶判断。而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绘乌鸟和鹊鸟飞行时发出的不同声音以及世人的盲目跟从,指出这些现象都不值得去大动肝火。整首诗诗人在提醒我们要保持心态平和,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被外界纷繁复杂的声音所左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杂兴五首 其四》,是南宋诗人范浚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范浚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人生哲理为主题,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之情。
在南宋时期,国家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然而,在这个时期,范浚却能够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用诗歌赞美自然、表达自我。他在诗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范浚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这也反映出他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范浚在面对国家和社会的困境时,选择了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考,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精神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