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晚酌
雨余池上兴悠哉,坐荫藤花藉石苔。
白鸟联拳相对立,红蕖粲艳一时开。
吐吞月色云浓淡,经纬水纹风去来。
幽事相关心自乐,岸巾独啸更衔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停后的池塘边兴致悠然,坐在爬满藤花的石头上享受阴凉。
白色的水鸟紧紧挨着对方站立,红色的荷花一时间争相开放。
月光在水面上变幻出浓淡不一的倒影,风吹过水面带起波浪。
这样的美景让人心生愉悦,独自站在岸边,一边欣赏风景,一边饮酒作乐。
去完善
释义
1. 雨余:雨后。
2. 荫:遮盖。
3. 藤花:即藤蔓植物的花朵。
4. 藉:踩踏。
5. 石苔:石上的青苔。
6. 白鸟:白色的鸟类,此处可能是指白鹭。
7. 联拳:紧密地聚在一起。
8. 相对立:面对面地站立。
9. 红蕖:红色的荷花。
10. 粲艳:艳丽夺目。
11. 一时:同时。
12. 吐吞:吞吐,即吸收和散发。
13. 月色:月亮的光芒。
14. 经纬:原指织物的纵线和横线,这里用来形容水的波纹。
15. 幽事:宁静的事情,此处指在池边欣赏美景。
16. 相关:联系。
17. 岸巾:把头巾放在岸边,表示潇洒不羁的姿态。
18. 独啸:独自长啸。
19. 衔杯:端着酒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雨后夜晚在池塘边酌酒赏景的情景。诗人以“雨余”开篇,表达出雨后天晴、空气清新之感。接着通过描述坐在藤花下的石头上,感受到浓厚的自然氛围。接着,诗人注意到池塘中的白鸟成双站立,以及红蕖(荷花)璀璨地盛开,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美好景象,象征着和谐与宁静。诗人还运用了“吐吞月色”与“经纬水纹”等生动的比喻,表现了月色的变化和风吹拂水面产生的波纹,进一步增强了画面感。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陶醉于这样的景致中,独自饮酒,享受着心灵的宁静和快乐。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使人们也能感受到那份宁静与惬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池上晚酌》是南宋诗人范浚的一首描绘闲适生活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50年左右的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与纷争之后,逐渐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许多文人士大夫在这一时期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
范浚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他在这一时期的生活也受到了时代氛围的影响。他在诗歌中表现出的闲适、超脱的心态,正是当时许多文人所向往的理想生活状态。同时,他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在《池上晚酌》这首诗中,范浚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自然景色:荷花盛开、月光如水、酒香四溢。这样的景色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让他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烦恼。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