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杂兴四首 其二

标题包含
杂兴四首 其二
乞火固得火,不如钻燧多。 寄汲非无泉,凿井泉盈科。 君子贵自得,顾岂求之他。 心焉有余师,奈彼自弃何。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范浚(1090-1150),字子济,号潜溪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生于浙江金华人,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裔。 范浚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曾中举人,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进入官场。后来,他在金华一...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乞火:借火,借用别人的火源。 2. 钻燧:指用钻木取火的办法得到火种。 3. 寄汲:向他人借用饮水。 4. 泉:水源。 5. 凿井:挖掘水井。 6. 盈科:充满坑坎。盈,满;科,阶梯。 7. 君子:品行高尚的人。 8. 顾岂:难道只是。顾,表示转折;岂,表反问。 9. 心焉有余师:心中还有其他的老师教导。心焉,心中;余师,其他老师的教诲。 10. 奈彼自弃何:如何面对那些自暴自弃的人呢。奈……何,对……怎么办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范浚的一首咏怀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学习与修养的观点。诗中“乞火”和“寄汲”两个典故,形象地描绘了依赖他人获得知识与自立根生发掘知识的区别。诗人以此强调自给自足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勇于钻研、努力提升自己,而不要过分依赖他人。 起句“乞火固得火,不如钻燧多”,以“乞火”为喻,意指向别人请教知识。虽然可以暂时获得一些知识,但这种方式获得的学问并不稳定,而且有限,就像“乞火”只能暂时得到火源。与之相比,自己钻研学习,如钻木取火一样,更加可靠和充分,可持续发展,像“钻燧”一样生成源源不断的火焰。 承句“寄汲非无泉,凿井泉盈科”则用“寄汲”与“凿井”的比喻来形容获取知识的两种方式。“寄汲”指的是借用他人的资源来获取知识,这并非不能成功,但却无法保证持续供应。而“凿井”意味着自力更生地去探索学习,即使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最终会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因为你是从源头取水。 转句“君子贵自得,顾岂求之他”,是对前两句的总结。作者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重视自我独立的学习和探索,而不是完全依赖于别人。这是作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所应珍视的品质。 结句“心焉有余师,奈彼自弃何”,则表明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他认为,一个人内心如果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有能力也有意愿自主学习,那么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但如果他自己放弃了这个机会,那是谁也无法挽救的。这是对那些原本有机会获得知识和成长,却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放弃的人的警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兴四首·其二》是南宋诗人范浚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即南宋初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导致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南渡建立了南宋政权。然而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北伐收复失地,致使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范浚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他关注时事,忧国忧民,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忧虑。 范浚的一生可谓坎坷。他在年少时曾以才学闻名乡里,但由于科举不顺,未能进入官场。他的父亲和兄长都因战乱而丧生,这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更加关注。在这种人生际遇的背景下,他创作了《杂兴四首》这组诗,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 在诗中,范浚通过对民间疾苦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呼吁统治者要关心民生,励精图治,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团结。这首《杂兴四首·其二》便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