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杂兴五首 其二

标题包含
杂兴五首 其二
荆枭昔见恶,去楚将巢吴。 妖音不知革,吴岂荆人殊。 枭能戒颊舌,勿复轻鸣呼。 虽荆亦容尔,何必他邦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范浚(1090-1150),字子济,号潜溪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生于浙江金华人,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裔。 范浚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曾中举人,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进入官场。后来,他在金华一...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受到痛恨和厌恶,离开楚国前往吴国筑巢。 没有改变那古怪的叫声,难道吴国人就比楚国人更特殊吗? 愿你能改过自新,不要再次轻易地发出怪声。 即便在楚国也可以容纳你,何必非要去其他国家居住呢?
去完善
释义
【荆】楚国,这里泛指长江中游地区。 【楚】古代诸侯国名,辖地大致为现今湖北、湖南一带。 【昔见恶】过去被厌恶。 【去楚将巢吴】离开楚国,准备在吴国筑巢。 【妖音】反常的声音,此处喻指不良言论。 【革】改变,纠正。 【吴】古代诸侯国名,辖地大致为现今江苏、浙江一带。 【岂荆人殊】难道是楚国的人和别国有区别? 【枭能戒颊舌】告诫枭要约束自己的言行。 【勿复轻鸣呼】不要再轻易发出声音。 【虽荆亦容尔】即使楚国也能容纳你。 【何必他邦居】何必非要去别的国家居住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与期望。通过“荆枭”这一比喻,揭示了当时的不良风气如同楚国里的坏鸟,虽然已经离开了楚国,但它们的恶劣行径却可能扩散到其他地方。诗人强调,如果这些不良的风气不加以改变,即使身处其他国度也难以避免受到影响。因此,他希望人们能够警惕自己的言行,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付诸实际行动来改善社会环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兴五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范浚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秋天萧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初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 在创作这首诗时,范浚正值中年,他生活在南宋初期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金兵南下,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人民生活困苦。范浚目睹了这一时期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生活艰辛,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懑。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一时期,南宋文学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些文人骚客纷纷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关注民生疾苦,形成了以辛弃疾、陆游等为代表的爱国诗人群体。范浚作为这一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