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四首 其一
水母虽目虾,竟自了无覩。
如人心苟盲,记诵亦何补。
当须见精义,一览洞千古。
可效章句徒,冥迷自聋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尽管水母有眼睛和虾类一样,然而却对周围毫无察觉。同样地,如果人心中盲目,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也无法弥补这一缺陷。我们需要看到事物的精髓和深意,用心去体会,这样才能洞察世间的一切。那些仅仅依靠学习文章语句的人,只能自己陷入迷惑之中,形同瞎子和聋子。
去完善
释义
1. "水母":指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低等生物,靠触手捕食小虾等小动物。这里用来比喻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人。
2. "目虾":观察小虾。这里指代观察和学习事物。
3. "竟自":竟然自己。表示令人惊讶的语气。
4. "了无覩":完全看不见。这里表示毫无察觉。
5. "人心苟盲":如果人心盲目。这里指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6. "记诵":死记硬背。这里指没有理解知识含义的学习方法。
7. "何补":有何帮助。这里表示对学习没有实际意义。
8. "当须":应该需要。表示应该采取的方法。
9. "精义":深刻的道理。这里指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10. "一览":一眼看去。这里表示理解深刻道理只需要一瞬间。
11. "洞千古":洞察整个历史。这里表示深刻理解历史的变迁。
12. "章句徒":只懂得死记硬背的人。这里指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13. "冥迷":迷失方向。这里表示陷入困境。
14. "自聋瞽":自己变得耳聋眼瞎。这里表示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杂兴四首·其一》是一首寓意深远的哲理诗,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诗人以水母目虾的情景表达出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水母虽目虾,竟自了无覩”两句形象地描绘出水母虽有眼睛却无法看到眼前的小虾,暗喻人的心灵若陷入蒙蔽状态,即便学识渊博、记诵丰富,也无法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如人心苟盲,记诵亦何补”则进一步指出,心灵之盲胜过视力之盲,使得读书识字变得毫无意义。诗人认为,应当追求洞察事物本质的智慧之光,才能使人生洞彻千年。而盲目追随章句之学的人,将永远处于混沌和无知的状态。这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味深长,既表现了诗人独立不迁的思考精神,又启示我们应追求心灵之光,摒弃盲目逐利的俗世心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兴四首·其一》是南宋诗人范浚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通过对秦亡汉兴的历史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关注。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这是一个充满战乱和纷争的时代。南宋初期,金兵南下,中原沦陷,北宋灭亡。此后,南宋与金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双方战事不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范浚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对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亡深感忧虑。
范浚生活在南宋初年,他的人生经历与这一时期的动荡局势密切相关。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后因战乱离职,回到家乡隐居。在这段时期,范浚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愤之情。他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希望从中找到拯救国家和民族的方法。
在《杂兴四首·其一》中,范浚回顾了秦朝的灭亡和汉朝的兴起,提出了“秦家天子真无道,逐客谁教作话靶”的观点。他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秦始皇的暴政,而汉朝的兴起则是因为采用了儒家学说。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反思,范浚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改变政策,振兴国家。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