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戏赠蜀僧清鉴

标题包含
戏赠蜀僧清鉴
西川有一鉴子,非铜非铁非铅。 不假江心百炼,自然本体精坚。 从来无台可安,莹磨拂拭都捐。 历历森罗万象,岂分胡汉蚩妍。 旁人不敢穷窥,照渠肝胆悬悬。 东来吴越万里,依旧虚明湛然。 识者知为法宝,不识酬之几钱。 泥尘埋没不得,光透三千大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范浚(1090-1150),字子济,号潜溪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生于浙江金华人,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裔。 范浚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曾中举人,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进入官场。后来,他在金华一...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西川有一面镜子,既不是铜也不是铁也不是铅。 不需要经过江心的百炼锻炼,它自身就具有精致的品质。 这镜子一直都没有安放的地方,无论是打磨还是擦拭都会被放弃。 清晰映照万物,不分胡人汉人的美丑。 别人都不敢深入挖掘,但能看到他们的肝胆分明。 从东方的吴越之地来的人也远远万里,但它依然能清晰地映照。 认识它的人知道它是宝物,不认识的人只知谈论它的价格。 就算被泥土灰尘覆盖,它的光芒仍能穿透三千大千世界。
去完善
释义
《戏赠蜀僧清鉴》是宋人范浚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主要描述和赞美了诗歌中一位来自四川的僧人“清鉴”的形象和他所珍视的宝物。以下是逐句的解释: 1. 西川有一鉴子,非铜非铁非铅。 这里提到了一个鉴子,这是古代中国用来照明的器物,类似于现代的镜子。这句在说在西川这个地方有一个特殊的鉴子,它既不是铜制的也不是铁制或铅制的。 2. 不假江心百炼,自然本体精坚。 这句强调这个鉴子并非通过江水反复磨练而得,而是天然形成的,具有非常精良且坚固的特性。 3. 从来无台可安,莹磨拂拭都捐。 这句说这个鉴子自古以来没有放置的地方,即便需要打磨抛光,也不会被舍弃。 4. 历历森罗万象,岂分胡汉蚩妍。 这句是在描绘这个鉴子的奇特功能,它似乎可以映照出万物景象,并且能清晰地区分事物的种类,无论它们是中原的还是外邦的。 5. 旁人不敢穷窥,照渠肝胆悬悬。 这句表示别人无法完全了解这个鉴子的神奇之处,只能看到它能清晰地映照出人的内脏器官。 6. 东来吴越万里,依旧虚明湛然。 这句提到这个鉴子从遥远的东方的吴越地区运来,但它的光明和清澈仍然没有改变。 7. 识者知为法宝,不识酬之几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懂得鉴赏的人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珍宝,而不懂得的人可能会以低价来换取它。 8. 泥尘埋没不得,光透三千大千。 这句意味着这个鉴子即使在尘埃中也无法被埋没,它的光芒依然能穿透三千大千世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戏赠”为题,展现出作者与友人蜀僧清鉴之间轻松愉快的交流。开篇将清鉴比喻为“一鉴子”,意指他的智慧和德行如镜子般映射世间万物。诗人以此为契机,通过对镜子的描绘和对比,传达出对清鉴人品的赞美和尊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戏赠蜀僧清鉴》是南宋诗人范浚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初期,正值南宋初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范浚(1102-1150),字子济,号半斋,谥文肃,福建建阳人,南宋学者、文学家、哲学家。范浚自幼聪明好学,成年后游学四方,交游广泛。他在南宋初年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但由于对时局的不满和忧虑,最终选择归隐山林,专心著述讲学。 在范浚所处的时代,南宋初年正是金兵南侵,中原沦陷的时期。当时的朝廷腐败无能,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范浚对现实深感忧虑,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对蜀僧清鉴的戏赠,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戏赠蜀僧清鉴》中的“远游无远近,一钵即生涯”,体现了范浚对僧人的钦佩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他自己的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境界。而“老去空留意,愁深岂厌华”则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哲理思考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范浚卓越的文学才华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