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
辘轳春又转。
记旋草新词,江头凭雁。
乘槎上银汉。
想车尘才踏,东华红软。
何时赐见。
漏声移、深宫夜半。
问莼鲈、今岁西风,未觉岁华迟晚。
一片。
丹心白发,露滴研朱,雅陪清宴。
班回柳院。
蒲团底,小禅观。
望罘罳明月,初圆此夕,应共婵娟茂苑。
愿年年、玉兔长生,耸秋井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的时光又开始了轮回。
回忆起那些新的诗句,我在江边依靠着大雁。
像乘着木筏一样穿越银河。
想象着车马刚刚踏上,东华门的柔软红色。
什么时候能见到您。
更漏的声音移动,到了深宫的半夜。
问那些鲈鱼和莼菜,今年西风的季节,没有感觉到岁月的迟晚。
一片宁静。
那颗红心已经白发,露水滴在研墨的朱色上,优雅地陪伴着清丽的宴会。
回到柳树环绕的院子。
坐在蒲团上,进行小禅定的观察。
望着那如纱窗般的明月,今天刚刚圆满,应该能和美丽的仙子们在茂密的苑园中共享。
希望每年的月亮都能像玉兔一样长久,高耸在秋天的井干之上。

去完善
释义
1. 辘轳春:指时光流转。
2. 旋草新词:指新的诗篇。
3. 江头凭雁:指寄信给远方的朋友。
4. 乘槎上银汉:指穿越星空,比喻升官。
5. 车尘才踏:形容离家远行。
6. 东华红软:指皇宫的繁华景象。
7. 漏声移:指时间的流逝。
8. 莼鲈:指家乡的美食。
9. 丹心白发:形容年老的诗人。
10. 露滴研朱:指诗人的笔墨。
11. 雅陪清宴:指参加高雅的宴会。
12. 班回柳院:指回到家中。
13. 小禅观:指佛教修行。
14. 罘罳:一种屏风。
15. 玉兔长生:指月亮上的玉兔。
16. 耸秋井干:指高耸的树木。

去完善
赏析
《瑞鹤仙》是吴文英的一首词作,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以及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句“辘轳春又转”,以辘轳为喻,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仿佛春天如同一个旋转的辘轳,不断地轮回。接下来,作者回忆了当初在新词中描绘的江头景色,以及借助鸿雁传递信息的日子。这里的“记旋草新词,江头凭雁”,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乘槎上银汉”一句,将天空中的星汉与江头的美景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这里,作者似乎在想象自己如同乘槎而上的仙人,穿越银河,来到了东华宫。
“想车尘才踏,东华红软”,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这里的“车尘”和“红软”,分别代表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和优雅的生活氛围。
接下来的几句,作者询问自己何时能够再次见到那些曾经陪伴过自己的人,以及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何时赐见。漏声移、深宫夜半”,这里的“漏声”和“深宫夜半”,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问莼鲈、今岁西风,未觉岁华迟晚”,这里的“莼鲈”是指作者对家乡美食的思念,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里的“未觉岁华迟晚”,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无情的无奈,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接下来,作者通过对“一片。丹心白发,露滴研朱,雅陪清宴”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这里的“丹心白发”,既是对自己的写照,也是对过去的回忆,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
“班回柳院。蒲团底,小禅观”,是对作者内心世界的描绘,也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里的“蒲团底,小禅观”,暗示了作者对禅意的领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最后,作者通过“望罘罳明月,初圆此夕,应共婵娟茂苑”,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这里的“罘罳明月”和“婵娟茂苑”,都暗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作者通过“愿年年、玉兔长生,耸秋井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以及对岁月的期待。这里的“玉兔长生”和“耸秋井干”,都暗示了作者对岁月的期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瑞鹤仙》是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40年左右,正值南宋晚期,金国灭亡、蒙古崛起的动荡时期。
在这个时期,吴文英的生活经历丰富,他曾担任过幕僚,为权贵们撰写文书,也曾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这些人生经历使得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深刻的理解。此外,他还受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影响,如辛弃疾、陆游等,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对吴文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对外敌入侵束手无策,对内则腐败无能,民不聊生。这使得吴文英对国家的前途感到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词作来表达这种忧虑,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因此,在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