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少室
名山都不见真形,万仞盘盘入杳冥。安得云间骑白鹤,下看三十六峰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壮丽的山峰我看不到它们的真正形态,无数层叠的高峰延伸至昏暗不明之处。要怎样才能骑着白鹤在云端俯瞰这一切,欣赏到那36座山峰的青翠美景呢?
去完善
释义
1. 名山:指著名的山岳,这里具体指代河南登封县的嵩山,其主峰之一为少室山。
2. 不见真形:指无法看到山的真实面貌。
3. 万仞:形容山势高耸。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为八尺。
4. 盘盘:山路曲折盘旋的样子。
5. 杳冥:形容幽暗深远的环境。
6. 安得:如何能够。
7. 云间:天空中的云朵之间。
8. 骑白鹤:传说中仙人乘鹤出行的景象。
9. 三十六峰:嵩山有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座山峰,各有三座山峰组成,故称“三十六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许安仁所作的《望少室》。许安仁以“名山都不见真形”开篇,点出了少室山的神秘与巍峨。接着又以“万仞盘盘入杳冥”来描述少室山的高度和地势险峻,形象生动。随后,诗人表达出渴望能像神仙一样驾驭白鹤飞向云端,俯瞰那壮观的三十六峰。这里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时的感叹和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少室》是唐代诗人许安仁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贞观年间(627-649年),当时社会安定,国家繁荣昌盛。许安仁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贞观时期,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许安仁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他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对这首《望少室》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描绘了少室山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风光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在这个时代,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保护,尊重自然,这也反映了唐朝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价值观。总的来说,《望少室》是一首充满感情和哲理的诗篇,它不仅展示了许安仁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唐朝贞观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风气。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