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塞下曲

标题包含
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益(748年-829年),字君虞,唐朝著名诗人,被誉为“五言长城”。他的诗以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益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李揆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他自幼聪...查看更多
JUJUting
去完善

译文
愿如伏波将军马革裹尸而还,不必如班超求全身而返。不使敌军得势,仍需留下最后一箭射向天山。
JUJUting
去完善
释义
伏波:指的是汉朝名将马援,曾征讨交趾,立志以“马革裹尸”为最大光荣。 定远:指的是东汉名将班超的封爵,他曾出使西域三十一年,断言惟有生入玉门关,才能完成他的抱负。 海窟:指代敌人的巢穴。 天山:此处并非具体的地名,而是一种象征,代表边疆战事之地。
JUJUting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塞下曲》以战争为主题,表现了边塞将士英勇善战、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诗中的“伏波惟愿裹尸还”表达了对将士们战死沙场的敬仰之情,同时体现了他们为国家献身的坚定信念;“定远何须生入关”则表现出勇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诗人最后祈愿不要将战败的耻辱留给后人,要让胜利之箭永远留在天山之巅。整首诗歌展现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概。
JUJUting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德宗贞元时期(785-805年),此时的唐朝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国力逐渐衰弱。在这段时间里,边疆战事频发,李益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文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边疆将士的关心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悲凉和激昂的情感。 在《塞下曲》中,李益通过描绘边疆战士的战斗生活和战场氛围,展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边疆将士英勇奋战、保家卫国的敬意。这首诗既是对边塞战争的写照,也是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
JUJUting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