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山居诗 其四十三

标题包含
山居诗 其四十三
身心閒后思怡然,缅想难忘契道言。千种却教归淡薄,万般须是到根源。疏疏雨趁归巢鸟,密密烟藏抱子猿。禅罢吟来无一事,远山驱景入茅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心灵放松时,我会回忆起那些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生哲理。摒弃繁杂,追求简朴,一切都需回归本源。细雨中,鸟儿纷纷归巢,烟岚笼罩着哺育孩子的母猿。禅修之后,心中空明,欣赏着远山的景色,走进我的茅草屋。
去完善
释义
1. 山居诗:唐代诗人释延寿所作的一组五言律诗。 2. 释延寿:字伸之,唐朝诗人,擅长描绘山林风光和表达隐逸之情。 3. 怡然:形容愉快、舒适的心境。 4. 契道言:指与道契合的言语,即具有哲理或寓意的言论。 5. 淡薄:此处指舍弃尘世繁华,追求淡泊生活的精神境界。 6. 根源:这里指万物的本质或道理。 7. 疏疏雨:稀疏的雨。 8. 归巢鸟:回家栖息的鸟儿。 9. 抱子猿:怀抱子女的猿猴。 10. 禅罢吟来无一事:指禅修结束后,内心平静无事的状态。 11. 驱景:驱动景色,意指把风景展现在眼前。 12. 茅轩:茅草盖的亭子,这里指诗人所居住的简陋居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悠然自得与心境的平静。在身心得到放松之后,诗人开始反思并牢记那些深奥的哲理之言。诗人在生活中努力做到淡泊明志、寻根问底,这种态度令人敬佩。此外,诗中还穿插了生动的自然景象,如归巢鸟、抱子猿等,这些画面生动而富有生机,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尊重。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禅修后的宁静与洒脱,以远景驱动的茅轩寓意着诗人心境的超脱与自由。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的山居生活,表达了其对淡泊人生、探寻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大自然和谐共生之美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居诗 其四十三》是唐代著名诗人、僧人释延寿所创作的诗歌。这首诗作于公元896年,正值唐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释延寿作为一位在深山古寺修行的僧侣,他的生活环境和心境也与时代紧密相连。 在这一时期,唐朝国力日渐衰弱,战乱频繁,民生疾苦。而释延寿则选择在远离世俗纷扰的深山古寺中进行禅修。他在修行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对人间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悟。因此,在这首《山居诗 其四十三》中,他通过对山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修行生活的热爱和对众生苦难的关切。 此外,释延寿所在的年代,佛教在唐朝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佛教寺院和僧人都活跃在这个时期。释延寿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佛法的理解和修证,以及他如何将佛法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总之,《山居诗 其四十三》的创作背景是唐朝晚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以及佛教在唐朝的兴盛。在这种背景下,释延寿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在山中修行的感悟以及对众生的关怀,展现了一位修行者的智慧与慈悲。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