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诗 其三十五
任运腾腾无所依,閒游长坐性怡怡。疏林不遣閒人到,密意多应夜月知。骤雨过时苔路滑,拨云行处石桥危。尘沙劫尽清风在,何假虚名上古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脱世俗、逍遥自在的人,他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现代白话文翻译:
顺其自然无所依赖,悠哉游哉心满意足。稀疏的树林不让闲人靠近,深藏在内心的情感或许只有夜晚的明月才能明白。骤雨过后,青苔覆盖的小路上湿滑难行;拨开云雾行走时,石桥显得格外险峻。尘世的风沙终将散去,而清风依旧在耳边吹拂,何必在乎那些虚有其名的古碑呢?
去完善
释义
1. "任运腾腾":指顺应自然的运行而不强求,心态平和的样子。其中“腾腾”形容从容自在的状态。
2. "无所依":没有依靠或执着的事物。
3. "性怡怡":心性愉快、舒适的样子。其中"怡怡"形容心情愉悦、舒畅。
4. "疏林不遣閒人到":稀疏的树林不允许闲散的人进入。其中"遣"意为让、允许;"閒人"泛指无目的四处游荡的人。
5. "密意多应夜月知":隐秘的意境大多只有夜晚的月亮能了解。其中"密意"指作者深藏心底的情感;"应"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
6. "骤雨过时苔路滑":阵雨过后,铺满青苔的小路上湿滑难走。其中"骤雨"为阵雨之意;"苔"即青苔。
7. "拨云行处石桥危":翻越高山时,云雾弥漫处的石桥显得险峻。其中"拨云"指攀登山峰的过程;"桥"此处指的是架设在山中供行走的通道。
8. "尘沙劫尽清风在":当世间的纷扰纷争结束后,清净的风依然会吹拂。其中"尘沙劫"比喻尘世的烦恼与纷争;"清风"象征内心的清静、宁寂。
9. "何假虚名上古碑":何必借助古代的名声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呢?其中"何假"表反问语气,相当于"何须";"虚名"指不实或过誉的名声;"上古碑"指古老的石碑,往往记录着古人的事迹和成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释延寿的一首山居诗,表达了作者在山林间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和心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山间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对禅宗佛法的领悟。
首联“任运腾腾无所依,閒游长坐性怡怡”,描绘了诗人在山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任运腾腾”意味着顺应自然的运转,不做无谓的挣扎。这种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禅宗佛法的深刻理解,即摆脱世俗的烦恼,与自然和谐共处。而“性怡怡”则表现出诗人在这种生活中的愉悦心情。
颔联“疏林不遣閒人到,密意多应夜月知”,进一步描述了山中的景象。诗人通过“疏林”和“密意”这两个形象,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使人感受到山林深处的宁静与深邃。同时,这两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佛法的领悟,只有在对禅意的深入体验中,才能真正理解佛教的真谛。
颈联“骤雨过时苔路滑,拨云行处石桥危”,描绘了山中雨后的景色。诗人通过“骤雨”、“苔路滑”、“拨云”、“石桥危”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山中的气象变化,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山雨的滋润和云雾缭绕的美景。
尾联“尘沙劫尽清风在,何假虚名上古碑”,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尘沙劫尽”比喻世间的一切纷扰和烦恼,而“清风在”则表示在这一切都消失之后,只剩下自然界的清风。这是对禅宗思想的高度概括,强调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重要性。最后一句“何假虚名上古碑”则表达了对名声地位的轻视,认为这些虚无的东西无法与真实的内心体验相比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居诗 其三十五》是五代时期的僧人释延寿所创作的诗歌。这首诗的主体内容是描绘深山古寺的美景,并借以表达诗人对自然和禅定的追求。
在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然而,释延寿作为一个僧人,他选择了远离尘世纷扰,隐居于山林之中,潜心修行。在这段时间里,他与世隔绝,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创作了这首《山居诗 其三十五》。
在释延寿生活的时代,佛教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人都寻求心灵的慰藉,向往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释延寿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深山古寺的描绘,表达了对禅宗修行的理解和体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