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于秘丞赋瀑泉
大禹不知凿,来源亦自成。
色应怜众白,声合让孤清。
远势曾吞海,飞流欲喷鲸。
灵槎如可泛,天际问归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禹未凿通之前,水源自然形成。
溪水色泽似乎怜爱其他白色物体,溪声则显得孤独而清澈。
水势深远,仿佛要吞噬大海,流水奔涌,如同鲸鱼喷射水雾。
如果能乘坐仙舟在水上漂浮,我将向天边询问回家的旅程。
去完善
释义
1. 大禹:古代中国的治水英雄,其事迹被传颂千古。
2. 源:此处指瀑布的源头。
3. 众白:白色众多,形容瀑布的水花四溅。
4. 声合让孤清:声,声音;合,应该;让,退让;孤清,孤独冷清,此处形容瀑布声音独特,令人感觉孤独而清静。
5. 远势曾吞海:远势,远处的水势;曾,曾经;吞,吞噬;海,大海。
6. 飞流欲喷鲸:飞流,飞泻的流水;喷鲸,喷射出的水流如鲸鱼喷水。
7. 灵槎:神话中能乘载人的木筏。
8. 天际:天空的边缘,此指遥远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同于秘丞赋瀑泉》描绘了瀑布的壮丽景象,通过赞美瀑布的形、色、声,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首联“大禹不知凿,来源亦自成”,诗人以大禹治水的典故起笔,强调瀑布并非人力所为,而是自然形成的景观,从而体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力量。
颔联“色应怜众白,声合让孤清”,通过对瀑布色彩的描绘,表达了对瀑布美的赞赏。白,是纯净、纯洁的象征,代表了瀑布的色彩之美;而孤清则表现了瀑布的独特气质,突出了其寂静、洁净的特点。
颈联“远势曾吞海,飞流欲喷鲸”,写出了瀑布的气势磅礴。远势,表现了瀑布的广度;喷鲸,寓意着瀑布的高度。这一联展现出瀑布壮丽的自然景观,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的雄伟壮观。
尾联“灵槎如可泛,天际问归程”,诗人寄寓在神奇的竹筏上,沿着天际寻找回家的旅程,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同于秘丞赋瀑泉》是五代十国时期高僧释延寿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16年前后,也就是五代十国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释延寿作为一位出家的高僧,他对尘世的生活有着深刻的洞察。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磨难,曾三次燃指供佛,以示虔诚。他的这种虔诚的精神,使他成为了佛教界的楷模。
在五代十国这个特殊时期,佛教受到了一定的压制。然而,释延寿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信仰,他仍然坚持传播佛法,普渡众生。他的这首《同于秘丞赋瀑泉》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
在这首诗中,释延寿通过对瀑泉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如烟的深刻感悟。他用瀑泉来象征人生的起起落落,表达了人在面对困境时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顺应自然。
总的来说,《同于秘丞赋瀑泉》这首诗是在五代十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释延寿作为一个高僧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信仰的坚定执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