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峰
烟萝高巘势凌云,影泻斜阳出海门。
曾与支公探隠去,夜寒雷雨上方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烟雾弥漫的高山峻岭气势磅礴,仿佛直冲云霄;夕阳斜照,树影映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
曾和支遁一起探寻隐逸之处,夜晚寒冷、雷声雨声中,在这高山之巅聆听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烟萝:比喻烟雾笼罩的藤萝。
2. 高巘:高高的山岭。
3. 凌云:这里指山峰高大耸立直冲云霄。
4. 影泻:形容斜阳的余晖倾泻在景物上。
5. 斜阳:夕阳。
6. 海门:海洋的边缘地带。
7. 曾与:曾经与……一起。
8. 支公:东晋高僧支遁,字道林,世人尊称支公。
9. 探隐:探寻隐居之处。
10. 夜寒:夜晚寒冷的时候。
11. 雷雨:下着大雨的电闪雷鸣的天气。
12. 上方:指高处的佛殿。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凌云峰景色的古诗,诗中通过“烟萝高巘”、“影泻斜阳”以及“夜寒雷雨”等意象展现了凌云峰的神秘与壮丽。首句的“烟萝高巘”以烟雾般的藤萝和险峻的山峰来形容凌云峰之高,紧接着的“影泻斜阳”则借夕阳的倒影表达了山巅之雄伟,给人以凌云之感。尾联的“曾与支公探隠去,夜寒雷雨上方闻”则是作者想象自己追随支道林(支公)一同探访此处的隐逸之处,在夜深人静时感受到上方传来的寒意与雷声。整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得凌云峰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凌云峰》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高僧释延寿所创作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40年左右,正值五代十国战乱频仍、政权更迭的动荡时期。
释延寿在此时期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原为唐朝进士,因有感于世事无常,遂弃官出家为僧,并在天台宗和禅宗都有深厚的造诣。然而,在五代十国的动乱背景下,释延寿的佛学成就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反而因宗教迫害而被捕入狱。幸运的是,后来他在机缘巧合下得以逃脱并继续传教。这段曲折的人生经历,使得释延寿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为他创作出《凌云峰》这样的佳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各地割据势力相互攻伐,民不聊生。然而,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佛教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释延寿作为一位高僧,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悲悯情怀关注着世间的苦难,并通过诗歌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