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山居诗 其二十一

标题包含
山居诗 其二十一
忙处须閒淡处浓,世情疏后道情通。了然得旨青冥外,兀尔虚心罔象中。泉细石根飞不尽,云濛山脚出无穷。樵夫钓客虽閒散,未必真栖与我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繁忙之处寻求淡泊,疏远世事才能理解道义。豁然领悟到深远的真谛,安守虚无的心境。山泉从石缝间流淌不息,云雾在山脚下绵延无尽。虽然樵夫和钓客看似悠闲,但他们与我追求的真正安宁可能并不相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忙处须閒淡处浓":这句表达了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闲暇宁静的意境。"忙处"指繁忙的地方,"须閒"是应当寻找闲暇的意思;"淡处浓"表示在平淡的地方去寻找浓厚的乐趣。 2. "世情疏后道情通":这句意思是当人们远离尘世纷扰时,对道理的理解会变得更通透。"世情"指世俗的感情,"道情"是对道理的感悟和理解。 3. "了然得旨青冥外":这句话的意思是,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是在浩渺无际的自然之中。"了然"是清楚理解的意思,"得旨"是领会到主旨或真谛;"青冥"是指天空、青天的意思。 4. "兀尔虚心罔象中":这句表达的是在虚无缥缈的境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兀尔"是无常、虚幻的意思;"虚心"是指内心平静的状态;"罔象"是无形、无象的抽象概念。 5. "泉细石根飞不尽":这句话描述的是山间清泉从石头根部流出的景象,表现了自然的生生不息。"泉细"指山泉细小;"石根"是指石头下面的部分。 6. "云濛山脚出无穷":这句描绘了云雾缭绕的山脚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云濛"是形容云雾弥漫的样子;"山脚"是指山的底部。 7. "樵夫钓客虽閒散":这句话表达了对樵夫和钓客这类隐士闲散生活的向往。"樵夫"是砍柴的人;"钓客"是钓鱼的人。 8. "未必真栖与我同":这句话表示作者虽然羡慕樵夫钓客的生活,但意识到自己和他们可能并不完全相同。"真栖"是真正隐居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山居诗 其二十一》是一首描绘作者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诗歌。释延寿是唐代的一位僧人,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的领悟。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宁静,感悟人生的真谛。 “忙处须閒淡处浓,世情疏后道情通。”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求宁静的心态。他认为,在忙碌的地方需要保持平静的心境,而在平淡的地方则需要更加专注。当他对世俗之情逐渐疏远时,他对佛法的领悟也变得更加深入。 “了然得旨青冥外,兀尔虚心罔象中。”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他认为,要真正理解佛法的真谛,需要在超脱尘世之外的地方去体会;同时,要保持谦逊的心态,不被外界的事物所困扰。 “泉细石根飞不尽,云濛山脚出无穷。”这两句诗描绘了山中景色的优美。山泉从石缝中流出,永无止尽;云雾在山脚萦绕,无穷无尽。这些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为山居生活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祥和。 “樵夫钓客虽閒散,未必真栖与我同。”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看法。他认为,虽然樵夫和钓客看似过着闲散的生活,但他们未必能真正像他一样融入山林,领悟佛法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居诗 其二十一》是五代时期高僧释延寿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唐后期至北宋初期(950-960年),这是一个佛教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释延寿经历了人生的许多起起伏伏。他原本是南唐的一位官员,后来出家为僧,开始了漫长的修行生涯。他在山中修行时,写下了这首描绘山居生活的诗。 在这个时代,中国正处于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然而,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许多寺庙和僧人都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 释延寿作为一位高僧,他以自己的智慧和修为,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的启示和帮助。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经历和心境,也反映了他对这个时代的深刻理解和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