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陵仲子
于陵有仲子,筑室自躬耕。
辟纑以为食,不肯从其兄。
而况区中士,欲与并飞缨。
高节固可嘉,由来无复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陵县的仲子,亲手筑室耕耘自给。
织麻作为食物,不愿听从哥哥的安排。
更何况是世上之人,想要共同分享他的成功。
高尚的气节固然令人敬佩,但世事自古如此,无法改变。
去完善
释义
1. 于陵:古邑名,在今山东省邹平县南。这里代指孟子故里。
2. 仲子:即孟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后世尊为“亚圣”,为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3. 筑室自躬耕:指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学习儒家经典,弘扬儒家道统。
4. 辟纑以为食:指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儒家学说,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5. 其兄:指孟子的哥哥孟献子,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6. 而况区中士:意指相比起普通人,孟子更有资格进入仕途。
7. 飞缨:比喻功名显赫,官运亨通。
8. 高节:指孟子高尚的品质和节操。
9. 嘉:赞美,嘉奖。
10. 无复情:指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惜舍弃亲情,游说诸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古代隐士仲子的情操。他以自己的辛勤劳动筑室躬耕,通过劈麻作为食物来源,而不愿意接受哥哥的援助。这样高尚的品质固然值得称赞,但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他这种隐居生活的看法却并非全然认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于陵仲子》是南宋诗人晁公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孔子弟子闵子骞的典故为引,赞美了贫贱不移、守志不渝的高尚品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首先,诗作的时间是在南宋时期,此时国家正处于金兵南侵、战乱频仍的时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晁公溯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对于国家现状深感忧虑,同时也对那些坚守气节、不为外物所动的人物充满了敬意。
其次,结合诗人的人生际遇来看,晁公溯身处南宋偏安江南一隅的小朝廷,官场腐败、社会风气败坏,使得他倍感失望。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更加向往先贤们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以闵子骞的典故为例,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
再次,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时期的儒家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崇尚气节和道义,这为晁公溯创作这首诗歌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同时,南宋时期科举制度的盛行也使得文人更加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锤炼,这也为这首诗的创作提供了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于陵仲子》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诗人的人生际遇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