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

标题包含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被誉为“词家之冠”。 周邦彦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年轻时曾游学于京师,结识了苏轼、黄庭坚等文...查看更多
Weixin_8527123096
去完善

译文
眉毛如同春天的山脉竞相秀美,真是令人同情长久以来的皱纹,不要让泪水打湿花朵,恐怕花儿也会像人一样消瘦。 长久的安静让玉箫变得湿润,知音更是稀少。要知道我每天都靠着栏杆发愁,只需问问亭前的柳树就知道了。
Weixin_8527123096
去完善
释义
1. 眉共春山争秀:眉,指女子的眉毛;春山,春天的山脉,此处用来比喻女子秀丽的容颜。整句意思是女子的眉毛与春天的山岭争相美丽。 2. 可怜长皱:可怜,表示惋惜或同情;长皱,长期皱眉。此句表达为她的长久忧虑感到可惜。 3. 莫将清泪湿花枝:莫将,不要;清泪,伤心的眼泪;湿花枝,指因泪水滴到花瓣上而显得湿润。意为不要将伤心泪洒向花朵。 4. 恐花也、如人瘦:担心花朵也因为伤感而消瘦。 5. 清润玉箫闲久:清润,指清凉而滋润的环境;玉箫,古代的一种乐器,常用于诗词中形容优美的音乐;闲久,长时间空闲。这里暗示作者怀念某个可以一起吹奏玉箫的人。 6. 知音稀有:知音,懂得音乐的伙伴;稀有,罕见。这里暗示寻找知音困难。 7. 欲知日日倚栏愁:欲知,想要了解;日日,每天;倚栏愁,倚在栏杆上忧愁。整句意思是为了了解她每天的忧伤心情。 8. 但问取、亭前柳:但问取,只询问;亭前柳,亭子前的柳树。这一句意味着要问清她的忧伤就问她面前的柳树。
Weixin_8527123096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女性视角描绘了内心世界的忧思。首句“眉共春山争秀”描述了女子眉头与远山的和谐秀美,然而却由于内心无法排解的忧虑而逐渐展开成为深深的皱纹。她试图压抑内心的苦痛,不要让自己的眼泪沾染到花朵上,以免花朵也如同自己一般显得消瘦憔悴。此处的拟人手法展现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优美婉约的风格。 下片通过玉箫的悠扬乐声表现了这位女子的孤独心境,寻找知音的渴望更显其情感的深沉。结尾两句更借助问她自己的处境——“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此时正是柳树翠绿的时节,然而在春日的绿柳之下,倚栏的女子心中却积郁着深深的忧愁。这种矛盾感使整首词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深意。
Weixin_8527123096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作品。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北宋时期,当时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文化繁荣,词坛名家辈出。 周邦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然而,在创作这首词的时期,他的生活并不如意。据史书记载,他曾多次被贬谪,仕途坎坷。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感慨和忧伤的情绪,同时也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在这一时期,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当时的都城,文人墨客云集,各种艺术形式争奇斗艳。在这种背景下,周邦彦的词作得以广泛流传,成为了北宋词坛的代表作。
Weixin_8527123096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