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门巷深深小画楼。
阑干曾识凭春愁。
新蓬遮却绣鸳游。
桃观日斜香掩户,苹溪风起水东流。
紫萸玉腕又逢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巷深邃,画楼倚门。
曾经倚栏,诉说春愁。
新绿藤蔓,遮蔽鸳鸯游弋。
桃花映日,香掩门户。
苹溪风起,水向东流。
紫萸玉腕,又逢秋天。

去完善
释义
1. 门巷:指房屋之间的过道和小巷。
2. 深深:形容门巷的深邃。
3. 小画楼:指小巧精致的楼台。
4. 阑干:即栏杆,这里指楼台的栏杆。
5. 曾识:曾经认识。
6. 凭春愁:在春天的时候,靠在栏杆上产生的忧愁。
7. 新蓬:新的藤蔓植物。
8. 遮却:遮住。
9. 绣鸳游:指鸳鸯在水边嬉戏。
10. 桃观日斜:桃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美丽。
11. 香掩户:香气弥漫在整个房子里。
12. 苹溪:指水中长满苹草的小溪。
13. 风起:风吹起。
14. 水东流:水流向东。
15. 紫萸:指紫萸佩,是一种象征辟邪的饰品。
16. 玉腕:指美丽的手腕。
17. 又逢秋:再次遇到秋天。

去完善
赏析
《浣溪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词牌名,此词以景抒情,描绘了春日里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吴文英的这首《浣溪沙》则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春日里小画楼的怀念之情。
首句“门巷深深小画楼”,以深门小巷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小画楼的影像。这里的“门巷深深”既是对环境描绘的隐喻,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深沉情感。而“小画楼”则是对画楼形象的描绘,同时也暗示了作者的孤独与寂寞。
第二句“阑干曾识凭春愁”,通过对栏杆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日的怀念。这里的“阑干”既是对栏杆的形象描绘,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与惆怅。而“曾识凭春愁”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春日的眷恋之情。
第三句“新蓬遮却绣鸳游”,通过对新蓬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日里鸟儿自由飞翔的向往。这里的“新蓬”既是对新绿植物的描绘,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希望与期待。而“遮却绣鸳游”则是对春日里鸟儿自由飞翔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末句“桃观日斜香掩户,苹溪风起水东流”,通过对桃观、日斜、香掩户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春日里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这里的“桃观日斜”既是对春日景色的描绘,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与叹息。而“苹溪风起水东流”则是对春日里水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总的来说,吴文英的这首《浣溪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里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通过对门巷、画楼、栏杆、桃观、日斜、香掩户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日里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还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与叹息,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与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46年左右,正值南宋晚期。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国家局势岌岌可危。
吴文英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年轻时曾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直到晚年才考中进士。尽管他在仕途上并未取得显赫的成就,但他的词作却广为流传,成为南宋词坛的一颗璀璨明星。
在《浣溪沙》这首词中,吴文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这首词不仅反映了吴文英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也折射出当时南宋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特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