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晚凉
微凉天气似秋期,风触疏帘影自移。
远梦有时寻水寺,孤吟终日对莎池。
笋梢成翠堆轻箨,梅实翻黄压嫩枝。
兀兀腾腾聊自遣,此怀深谢野僧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凉的天气如同秋季来临,风吹动着稀疏的窗帘,影子随之移动。
有时会做梦来到水边的寺庙,孤独地吟咏整日面对莎草池塘。
竹笋逐渐生长成了翠绿的堆叠,梅子也变得黄橙熟透压弯了枝头。
无所事事自我消遣中,心怀感激与山野僧人共享这份宁静。
去完善
释义
《夏日晚凉》:本诗描绘了夏季傍晚的凉爽景象,表达了诗人孤独而自得的心情。
注释如下:
1. 寇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宰相,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 秋期:秋季的天气状况。这里用秋期来形容夏季晚凉,是因为秋天被视为收获和宁静的季节,而夏天炎热,此时晚凉显得清凉宜人。
3. 风触疏帘影自移:风吹动稀疏的窗帘,使影子自然移动。形容夜晚风吹过的情景。
4. 远梦有时寻水寺:诗人想象自己在梦境中寻找水边的寺庙。
5. 孤吟:独自吟咏诗歌。
6. 莎池:长满莎草的水边池塘。
7. 笋梢成翠堆轻箨:竹笋的尖端变成了翠绿色,竹笋外层剥落的皮称为“箨”。
8. 梅实翻黄压嫩枝:梅子逐渐成熟,颜色变黄,压得嫩枝弯下。
9. 兀兀腾腾:悠闲自得的样子。
10. 野僧:山野间的僧人,与世俗隔绝,生活简朴。
11. 此怀深谢野僧知:指诗人此刻的心境只能向理解他的野僧倾诉。
去完善
赏析
《夏日晚凉》是北宋著名诗人寇准的一首描绘夏日傍晚的诗篇。诗中展现了夏日傍晚的清凉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首联“微凉天气似秋期,风触疏帘影自移”,描述了夏日的傍晚,天气凉爽,仿佛进入了秋天。清风拂过稀疏的窗帘,影子随之移动,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颔联“远梦有时寻水寺,孤吟终日对莎池”,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尘世纷扰,寻找宁静的心境。他时常在梦中探寻那遥远的寺庙,而白天的时光则独自面对莎池,尽情地吟咏诗歌。颈联“笋梢成翠堆轻箨,梅实翻黄压嫩枝”,描写了夏日傍晚的自然景色。竹笋的尖端已经变成翠绿,轻轻的叶子堆积在一起;梅子也成熟了,果实压弯了嫩绿的枝条。尾联“兀兀腾腾聊自遣,此怀深谢野僧知”,表现了诗人尽管生活中有很多烦恼和困扰,但他依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写诗来排解内心的忧虑。诗人感慨这份心境只有那些远离尘世的僧人才能够真正理解。整首诗以自然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炎炎夏日寻求心灵宁静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夏日晚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寇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95年左右,正值寇准在朝为官期间。
在创作此诗时,寇准已经是朝廷的重臣,担任着重要的职务。然而,尽管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成就,但当时的北宋朝廷并不稳定,党争激烈。寇准本人也因为直言不讳而受到排挤。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只能在闲暇之余寻求心灵的慰藉,通过对夏日傍晚景色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这首诗表达了寇准在炎炎夏日中寻求清凉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政治斗争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的来说,《夏日晚凉》是寇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乐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