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宠辱

标题包含
宠辱
宠辱无休变万端,阿谁能向静中看。 消磨利欲十分尽,免得临机剖判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胡宏(1105-1161),字仁仲,号五峰居士,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是南宋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 胡宏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胡安国是著名的学者和官员...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宠辱》: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宠辱看法的诗歌。 1. 宠辱无休变万端:这句诗表达了宠辱是无休止地变化的,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和结果。"无休变万端"意为“不断地变化,有许多不同的方面”。 2. 阿谁能向静中看:这句话表示很少有人能在宁静的状态中去观察和理解宠辱的本质。其中"阿谁"是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 3. 消磨利欲十分尽:这一句意味着要想在面临宠辱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将个人的名利欲望降低到最低的程度。"消磨"意为逐渐减少,"十分尽"指完全消除。 4. 免得临机剖判难:这句话是说只有消除名利欲望,才能避免在关键时刻因难以抉择而产生困扰。"临机"是指面对具体情况或机会时的行为或决定,"剖判"则形容分门别类,加以评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宠辱得失的无常性的深刻理解。首句“宠辱无休变万端”描绘了世间宠辱之变幻无穷,让人难以捉摸。接着,诗人通过询问:“阿谁能向静中看?”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只有保持冷静和清醒,才能真正看清其中的真相。 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建议人们应努力消除名利欲望,这样才能避免在关键时刻面临困境。“消磨利欲十分尽,免得临机剖判难。”这两句诗暗示着,当一个人的内心不再被名利所困扰时,他在面对各种情况时会变得更加从容淡定,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宠辱现象的观察,传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态度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宠辱》是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胡宏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歌颂了春秋时期楚国名臣孙叔敖的忠诚正直和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诗曰:“孙叔敖,忠廉士。进若宠,退若辱。叶公好龙之画何足数,正臣良吏其清如在。”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0年,正值南宋孝宗皇帝赵昚在位时期。当时金国屡次南侵,南宋朝政腐败,国家形势堪忧。胡宏在此背景下,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希望通过吟咏历史人物以唤起人们对忠诚廉洁的关注。 在创作《宠辱》这首诗时,胡宏刚刚结束了他的弟子生涯,成为了一名职业文人。在这段时间里,他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渴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他通过讲述孙叔敖的故事,表达了对自己和同僚们的期许——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遇,都要保持清廉正直的品质,为国家尽忠尽职。 在《宠辱》这首诗创作的时期,南宋王朝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一方面,金国对南宋的侵略不断加剧,导致国家领土损失、百姓流离失所;另一方面,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宦官权臣把持朝政,政治腐败严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胡宏通过对孙叔敖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以及广大文人士大夫的期许——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之际,要坚守忠诚、正直的品质,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