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书四首 其三
独坐千峰下,偶马起徘徊。
有谁相共笑,遥见隔溪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自一人坐在千重山岭之下,偶尔有马儿起起伏伏地前行。
想要与谁共享这份喜悦,远远地看见隔着小溪的那边的梅花。
去完善
释义
1. "千峰":指众多的山峰。这里描绘了诗人独处的地方有众多山峰环绕。
2. "独坐":独自坐着。描述了诗人的孤独状态。
3. "偶马起徘徊":马儿偶尔走过,让诗人暂时摆脱了孤独的思绪。
4. "有谁相共笑":想找到能一起分享快乐的人。
5. "遥见隔溪梅":远远看到对岸溪边的梅花。诗人以梅花来象征自己的孤独和高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胡宏的一首描绘山林景色的五言诗。在诗中,胡宏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描述展现了他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欣赏。
“独坐千峰下,偶马起徘徊”两句,首先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高山之下的情景。这里的“千峰”既指众多山峰,又暗示了诗人身处的高山峻岭之间。而“偶马起徘徊”则形象地描绘了马儿在山间漫步、不时回头的生动场景。这里,“偶马”指的是伴随诗人的坐骑,它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这两句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一幅静谧的山林画卷,使人心旷神怡。
接下来的“有谁相共笑,遥见隔溪梅”两句,则是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他想象着友人此刻也在某处欣赏着同样的美景,期待着与他们共同分享这份喜悦。然而,现实却是诗人只能远观对岸的梅花,无法与友人相聚共赏。这种期待与现实的矛盾,使得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愈发浓郁。同时,这句诗也借用了“隔溪梅”这一意象,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突显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偶书四首 其三》,是由宋代诗人胡宏所作。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创作时间为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然而在这个时期,政治斗争激烈,民族矛盾尖锐,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这种时代背景影响了诗人的创作,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胡宏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他本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际遇。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此后便放弃功名,回到家乡务农。这一人生经历使他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的体会,也促使他在诗歌中表达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在这首诗中,胡宏通过对故乡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忧虑,以及对故乡未来的担忧。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