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役
宿雾锁山椒,落月挂林侧。
崎岖历冈峦,仿佛辨阡陌。
秋高风露寒,道远时序迫。
安得归故园,篝灯理书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雾气笼罩山间,月亮挂在树林的一侧。
曲折地穿越山丘和丘陵,依稀辨别出田间的小路。
秋天来了,寒风露水加重了寒意,时间紧迫要回家的路还很远。
怎么才能回到故乡的老房子里,点亮灯火整理书本呢?
去完善
释义
1. 宿雾:夜间的雾气。
2. 锁:封锁,遮掩。
3. 山椒:山顶。
4. 落月:降落的月亮。
5. 挂:悬挂。
6. 林侧:树林的一侧。
7. 崎岖:山路不平。
8. 历:经历。
9. 冈峦:山脉和丘陵。
10. 仿佛:大致相似。
11. 辨:辨别。
12. 阡陌:田间小路。
13. 秋高:秋天的天空高远。
14. 风露:风和露水。
15. 寒:寒冷。
16. 道远:道路遥远。
17. 时序:时间的顺序。
18. 迫:逼近。
19. 安得:怎么能够。
20. 故园:故乡。
21. 篝灯:点燃灯笼。
22. 理书册:整理书籍。
去完善
赏析
《行役》是南宋诗人裘万顷的一首描绘旅途艰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山雾、落月、崎岖山路和时序交替等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自身处境的描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羁旅在外的心情和愿望。
首联“宿雾锁山椒,落月挂林侧”,诗人以“宿雾”和“落月”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氛围,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夜晚山区的画面:夜雾笼罩着山巅,月亮挂在树林的侧面,给人一种宁静而寂寞的感觉。
颔联“崎岖历冈峦,仿佛辨阡陌”,诗人通过“崎岖”和“仿佛”两个词表达了他在旅途中翻山越岭、艰难前行的经历,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因长时间漂泊而产生的迷惘和困惑。这一联的景物描绘与情感表达相互交织,使得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颈联“秋高风露寒,道远时序迫”,诗人以“秋高”、“风露寒”和“道远”、“时序迫”两组对立的词句,表达了对秋天寒意和路途漫长的感受。这里,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传达出了时光流逝、季节更替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尾联“安得归故园,篝灯理书册”,诗人以“安得”一词表达了渴望回到家乡、过上安稳生活的强烈愿望。在诗的最后,诗人设想自己回到故乡,围炉夜读,享受宁静的时光,从而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总的来说,《行役》这首诗以其精炼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成功地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使读者产生了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行役》是南宋诗人裘万顷的一首描绘旅行艰辛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这一时期的诗人深受战乱、流离失所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哀愁和忧虑。
裘万顷(约1146-约1224年)是南宋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才横溢,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社会现象。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旅途中的艰难困苦,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诗人常常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生疾苦。裘万顷也不例外,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总的来说,《行役》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作者裘万顷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艰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