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坐有感
忘言编简倦三复,适意丝桐聊再行。
已共白云论久要,更寻青鸟问长生。
按行泉石苔侵屦,披拂松篁露湿缨。
此事洪崖知我旧,归与端合与同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我们感到疲倦,忘记了言语,请尝试简单地休息一下,并专注于让自己感到舒适的事物。让我们再次享受音乐的乐趣,忘掉烦恼。我们已在蓝天白云间畅谈未来,现在想要寻求永生的秘密。沿着清泉和岩石漫步,任凭青苔逐渐覆盖我们的鞋子;轻抚松树和竹子,让露珠湿润我们的衣领。这件事只有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就像当年我们一起在洪崖游玩一样,也许我们应该携手同行,共度时光。
去完善
释义
《兀坐有感》是南宋诗人裘万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诗词中的部分词句注释:
1. 忘言编简倦三复:这句诗句表示作者在阅读诗书时感到疲倦。“忘言”是指忘记了说话,形容极度专注。“编简”指书籍。“三复”,多次重复阅读。
2. 适意丝桐聊再行:这句诗句表示作者暂时放下烦恼,通过弹奏乐器来放松心情。“适意”指惬意、舒服。“丝桐”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泛称,这里主要指琵琶或琴。“再行”即再次弹奏。
3. 已共白云论久要:这句诗句表示作者已经和白云一起谈论了长久以来的理想。“久要”出自《论语·子罕篇》,意为长久以来的期望或志向。
4. 更寻青鸟问长生:这句诗句表示作者想进一步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青鸟”在古代传说中是神鸟,负责传递信息。“长生”指长生不老。
5. 按行泉石苔侵屦:这句诗句描绘了作者在山水之间漫步的情景。“按行”指慢慢行走。“泉石”指山泉水和山石。“侵屦”表示鞋子被青苔覆盖。
6. 披拂松篁露湿缨:这句诗句同样描述了作者在山间行走的景象。“披拂”指轻轻拂过。“松篁”是松树和竹子的合称。“露湿缨”表示露水打湿了帽子。
7. 此事洪崖知我旧:这句诗句表示这件事只有老朋友才能理解。“洪崖”是作者的朋友,也是一位诗人。“知我旧”意思是了解我的过去。
8. 归与端合与同盟:这句诗句表达了作者渴望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回归田园生活的愿望。“归与”指回去。“端合”表示应该。“同盟”指志同道合的人。
去完善
赏析
《兀坐有感》是宋代诗人裘万顷的一首描绘心境的诗作。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在寂静的独处时刻,内心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思考。诗人以“忘言编简倦三复,适意丝桐聊再行”开篇,揭示了在繁杂生活中寻找心灵安宁的渴望。他想要抛开繁琐的日常事务,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享受片刻的宁静。而诗人又以“已共白云论久要,更寻青鸟问长生”表现了自己与自然的交流和对生命永恒的探索。这种情感境界超脱世俗纷扰,引人向往。接下来的“按行泉石苔侵屦,披拂松篁露湿缨”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悠然自得。诗人行走在山间清泉和绿竹之间,感受着大自然的怀抱,享受着心灵的洗礼。结尾的“此事洪崖知我旧,归与端合与同盟”则揭示了诗人试图通过回归自然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探讨人生的真谛。整首诗用词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兀坐有感》是南宋诗人裘万顷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孝宗年间(公元1163-1189年),正值金国与南宋对峙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裘万顷生活在一个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他是一位关心民生、关注国家命运的文人,对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众的疾苦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现实生活、反映民间疾苦为主,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在这首诗中,裘万顷通过描述自己在家中独坐时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他对世事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通过对天气变化的观察,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灾难的恐惧和担忧。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身处乱世、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