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仁寿簿张府君挽诗览府君事状见其居靖康国难时读李晟传慷慨不觉泪下衋然有感于中作诗哀之
羊肸与鬷蔑,雅好非宿敦。
携手遽升堂,一语不待烦。
物理适相感,岂用疏戚论。
夫君今则亡,遗言空复存。
乃能使余悲,览之涕澜翻。
曩在岁丙午,烽烟塞天阍。
四溟波荡沃,公方卧山樊。
忽抚西平传,愤闷神飞鶱。
尚想绣帽翁,凛凛躬櫜鞬。
指顾还两都,笋簴安陵园。
唐家有遗黎,不识金鼓喧。
掩卷泪如迸,汗简犹班痕。
平时闾阎中,聊乘下泽辕。
岂知中激烈,感慨在元元。
斯言当余意,为恸声复吞。
但闻神州地,昼暝烟尘昏。
故老不可得,华屋今丘墦。
九原傥作兴,余欲重与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杨肸与宗蔑二人关系甚好,情谊深厚。
他们携手走入正堂,无须赘言便已了解对方心意。
这种情感相通并不受亲疏远近的影响。
如今这位朋友已离我而去,只留下言辞供我缅怀。
这些言辞让我更加悲痛,读来不禁泪流满面。
想起当年丙午岁,烽火连天,边疆危急。
那时先生还在山林之中。
偶然看到西平的传说,心中郁结难以排解。
我想象那位裹着甲胄的老者,英姿飒爽。
他披荆斩棘,回到两都。
那些唐朝遗民还未见识过战争的残酷。
读到此处,眼泪犹如决堤洪水,文字记录依然清晰可辨。
杨先生在世时,常常乘车游走于市井之间。
无人知晓他内心激情澎湃,忧国忧民。
这些话恰恰道出了我的心情,因此我痛哭不已。
我只听说神州大地烽火连天,烟雾弥漫。
故友都已离世,昔日辉煌的宫殿也已破败不堪。
若九泉之下可以重逢,我定要与他再次谈论世事。
去完善
释义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注释:
1. 故仁寿簿张府君:仁寿簿是官职名,张府君是张姓官员,这里指的是作者的一位朋友或亲戚。
2. 羊肸与鬷蔑:羊肸是指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羊舌肸(xī),鬷蔑是指春秋时期宋国大夫鬷夷叔(zōng miè),这里以他们为例,表示两位君子之间的高雅友谊。
3. 雅好非宿敦:雅好是指高尚的爱好,宿敦是指长时间的感情积累,这句话形容羊肸和鬷蔑之间的友谊并非源于长时间的相处。
4. 物理:事物的道理。
5. 疏戚:疏远和亲近。
6. 乃能:才能。
7. 丙午:指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这一年发生靖康之耻,金兵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灭亡。
8. 烽烟塞天阍:指战乱时期的烽火和硝烟布满天空。
9. 四溟波荡沃:四海之内战火连天。
10. 西平传:唐朝名将李晟的传记,李晟被封为西平王,曾大败吐蕃军,这里用来象征英勇抗敌的英雄形象。
11. 绣帽翁:指唐朝将领郭子仪,他曾平定“安史之乱”,被尊称为“尚父”。
12. 笋簴(jù):古代悬挂钟磬的木架。
13. 金鼓喧:指战争中的鼓声和号角声。
14. 汗简:古代竹简上书写的文字。
15. 下泽辕:指普通的马车。
16. 元元:指百姓大众。
17. 神州:指中国大地。
18. 九原:指墓地。
19. 华屋今丘墦(fán):华屋指豪华的房子,丘墦指坟墓,这里指房屋变成了墓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怀念友人、痛惜家国之作。诗人通过回顾张府君生前的壮志豪情,以及他在靖康国难之际的悲愤情感,表达出自己对友人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以“羊肸与鬷蔑”的典故开篇,引出对张府君的回忆,赞扬他的高尚品质。接着,诗人描述了张府君在面对国难时的愤懑心情,以及他对李晟传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比唐代百姓的不识金鼓喧,以及眼前的神州大地烟雾弥漫,表达对国家的担忧。最后,诗人表示,如果九泉之下能与张府君相见,他愿意再次谈论这些话题。整首诗情感真挚,言辞恳切,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末年,时局动荡不安,外患严重。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史尧弼创作了这首充满深情的古诗——《故仁寿簿张府君挽诗览府君事状见其居靖康国难时读李晟传慷慨不觉泪下衋然有感于中作诗哀之》。
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末年,正是金兵入侵中原,王朝危机四伏之时。作为文人,史尧弼无法直接参与战事,但他时刻关注着国家局势,为民间疾苦而忧虑。他以自己的方式,通过文字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人生际遇方面,史尧弼在此时期虽无重大变故,但目睹朝廷昏庸、外患肆虐,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痛心。这种情绪促使他在诗篇中表达了对为国捐躯的英雄的敬仰之情。
最后,关于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当时正值北宋末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国家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金兵入侵后,北宋很快灭亡,成为历史上的靖康之耻。这一时期,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史尧弼满怀悲痛,以诗文悼念为国为民献身的英雄,以此唤醒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