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鱼
溪流渺渺浄涟漪,鱼跃鱼潜乐自知。
若逐桃花浪里去,风雷相送入天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溪流清澈泛起涟漪,鱼儿游动自在快乐。
倘若随浪花逐流而去,风和雷电助您抵达湖泊。
去完善
释义
1. 溪流:河流的小支流,此处指清澈的溪水。
2. 渺渺:形容水面辽阔的样子。
3. 净涟漪:涟漪,水波纹;净,使干净,此处的“净”是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使水波显得更为洁净。
4. 鱼跃鱼潜:鱼儿在水中的游动方式,或跳跃出水面,或在水中潜行。
5. 乐自知:意思是鱼类在水中自得其乐。
6. 若:如果,假如。
7. 桃花浪:春天桃花盛开时,江水上涨,形成波浪,被称为桃花浪。
8. 风雷:风和雷电,这里比喻桃花浪的声势浩大。
9. 天池:传说中在天的最高处有一个池子,叫做天池,此处泛指极其遥远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溪流渺渺”开篇,营造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祥和与宁静。接着,“鱼跃鱼潜乐自知”则描绘出鱼儿的活泼与自得,通过鱼儿在溪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生物的快乐生活。
而“若逐桃花浪里去,风雷相送入天池”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诗人设想鱼儿若能随着桃花浪漂流,将会被风雷引入至高无上的天池。这样的景象赋予了这首诗一种神秘、崇高的意境,仿佛鱼儿即将完成一次精神性的超越,从尘世抵达仙界。
整首诗以流动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既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又透露了诗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溪鱼》是南宋诗人赵方的诗作,这首诗描绘了小溪中游动的鱼儿自由自在的生活情景。据记载,该诗作于南宋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赵方生活在一个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的时代。他曾历任地方官职,体察民间疾苦,因此对民生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百姓生活,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民生的关切。在《溪鱼》这首诗中,他通过观察小溪中的游鱼,联想到民众的安居乐业,表达了其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