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莺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老舌百般倾耳听,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为什么你知道这是古文呢? 如果想要获取古文内容的现代翻译,请直接提供相关内容,我会为您完成翻译工作。
去完善
释义
1. 秋莺:指秋天里的黄莺鸟;
2. 残莺:这里指年老的黄莺鸟;
3. 何事:为什么;
4. 知秋:知道秋天的到来;
5. 横过:穿过;
6. 幽林:幽静的树林;
7. 独游:独自游玩;
8. 老舌:年老的舌头,这里指年老的黄莺鸟在鸣叫;
9. 百般:所有的,各种各样的;
10. 倾耳听:全神贯注地聆听;
11. 莫更:不要继续;
12. 留连:流连,徘徊不前;
13. 好归去:好好回去;
14. 露华:露水;
15. 凄冷:寒冷;
16. 蓼花:一种草本植物的花。
去完善
赏析
《秋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描绘秋日景象的诗歌。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秋莺的孤独游弋、哀鸣以及露水带来的寒冷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无常、悲凉之感的深切感慨。
首句“残莺何事不知秋”以问句开篇,表达了对秋莺行为的质疑:为什么在秋天来临之际,这只孤莺仍在枝头横飞、哀鸣不已?这种质疑,实际上暗含着诗人对秋莺执着命运的同情与担忧。
接下来的“横过幽林尚独游”进一步揭示出秋莺孤独的处境,它独自在幽静的树林间穿行,无人陪伴,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孤寂生活中的无奈与惆怅。
第三句“老舌百般倾耳听”描绘了秋莺的老态龙钟和声声哀鸣,诗人通过对秋莺细致的观察,暗示了自己对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的感慨。
最后两句“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则是诗人的劝慰与寄语。诗人告诉秋莺,不要再留恋这片风景,应该赶快离去,因为寒露降临,霜华侵凌,那凄冷的气息已经笼罩了一切,包括这朵蓼花。这其中也暗含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感叹。
整首诗歌,诗人以秋莺为载体,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自然界中的季节变化和生命无常,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展现了他对人生及命运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创作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937-975年)。这段时间内,南唐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为李煜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作为南唐的国君,李煜虽然天生丽质、多才多艺,但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他必须面对宫廷斗争、内外压力;另一方面,他的艺术创作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过于沉迷诗歌、音乐和绘画,忽视了国事。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煜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作品,其中包括这首《秋莺》。
《秋莺》描绘了秋天里黄莺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这首诗也透露出李煜内心的忧虑和无奈。在这个时期,南唐正处于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但危机已经潜伏在边境。后来,宋军攻占南唐都城,李煜被俘,成为阶下囚,这首《秋莺》成为了他短暂而辉煌的岁月的见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