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馆空逝水,映花楼阁谩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摇曳的烛火如同飘零的蓬草,仿佛回到遥远的梦境;想追寻过去的痕迹,却让人惆怅不已。
上天的安排总是让人事与愿违。
在月色的映衬下,池塘边的楼台显得空寂,花儿在夕阳余晖中显得那么悠然。
何必介意登临时的泪水沾湿了衣裳?
去完善
释义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词人李煜的一首词。以下是词中重点词句的注释:
1. 转烛飘蓬一梦归:比喻人生无常,如同风中的蜡烛和随风飘荡的蓬草一般。这里的“一梦归”表示过去的一切就像一场梦。
2. 陈迹:指过去的事物或事件。
3. 怅人非:惆怅的是人事已非。这里的人非是指故人不在。
4. 天教心愿与身违:指天命难违,人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
5. 待月池馆空逝水:等待月亮升起的时候,池馆空空,只有流水消逝。
6. 映花楼阁谩斜晖:花朵映照下的楼阁,默默承受夕阳的余晖。
7. 登临:登山临水,这里是诗人触景生情的意思。
8. 不惜更沾衣:为了领略这美景,诗人不在乎衣服被泪水沾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词人追忆过往时光,寻觅旧日痕迹,却无奈物是人非的感慨。首句“转烛飘蓬一梦归”,以转动的烛火和漂泊的蓬草为喻,形象地传达了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感悟。接着,作者通过描述寻找过去遗迹的过程,表达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过去的眷恋之情。
上片后半段,作者感叹“天教心愿与身违”,表达了现实往往不尽人意,心之所向与命运的安排相互矛盾的心情。下片中,诗人用“待月池馆空逝水,映花楼阁谩斜晖”两句写出了一片幽寂的景象,富有画面感。而“登临不惜更沾衣”则表达了他面对昔日景物时,不禁涌起深深哀思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公元975年前后,即南唐灭亡之前。在这一年,北宋军队攻陷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灭亡,李煜被迫成为北宋的俘虏,后被封为违命侯,开始了他在北宋宫廷中的软禁生涯。
在这个时期,李煜的人生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故。首先,他是南唐的皇帝,原本过着奢华的生活。然而,随着北宋军队的进攻,他的皇位被剥夺,国家沦亡,他沦为阶下囚。这种巨大的反差使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其次,他被软禁在北上的宫廷中,失去了自由,无法回到故乡,这使他更加思念故土,感叹命运的无常。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李煜的词作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他的词风婉约,语言优美,富有哲理,体现了他对人生、命运、家国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在这首《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中,他以转烛、飘蓬等意象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