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伏羲洞

标题包含
伏羲洞
一水之玄去复归,众峰向背俨相持。 天荒地老无从问,鬼刻神劖未解奇。 丹嶂漫留仙幻迹,白云仍似太初时。 欲穷画底羲皇意,一束灵蓍万古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道水的深远返回,众多的山峰环绕着相互支持。 天地间如此久远的历史无从探究,那神秘的刻画尚未被解开。 红色的岩石上还留着神仙曾经在此留下的痕迹,那飘荡在山顶的云朵依然如最初的形态。 要想了解画卷中最初的美,只需拿着那神奇的蓍草就能理解它的奥秘。
去完善
释义
1. 伏羲洞:伏羲是古代神话中的创世神,相传他通过观测天文地理创作了八卦,此诗中的伏羲洞或指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2. 一水:可能指的是淮河或者长江。 3. 玄:中国古代哲学范畴,表示宇宙本原。 4. 向背:山脉的南北两面,或指相互对立的事物。 5. 天荒地老:形容经历了极漫长的岁月。 6. 鬼刻神劖:形容巧夺天工的技艺。 7. 丹嶂:红色的山峰。 8. 仙幻迹:神仙传说。 9. 太初时:天地初始的阶段。 10. 灵蓍:古人占卜用的一种植物。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探索生命奥秘的诗。诗人通过描述一水的曲折、众峰的向背,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雄伟。在诗中,“无从问”和“未解奇”表达了人类对于天地奥秘的无尽探索和对生命起源的好奇。接下来,诗人通过对“丹嶂”、“仙幻迹”以及“太初时”的描绘,展现了仙境般的美好景象。最后一句,以“一束灵蓍万古知”象征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旨在揭示生命的真谛和宇宙的奥秘。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伏羲洞》是明朝诗人刘边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末清初(约公元1644年),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战乱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重要阶段。在刘边的时代,人们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信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同时也激发了对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探索。 刘边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在明朝末年进士及第,曾任吏部主事等职。然而,明朝灭亡后,刘边辞官回乡,隐居于湖南一带,过着耕读自娱的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诗篇,表达了远离尘世纷扰、回归自然本真的生活理想。 在《伏羲洞》一诗中,刘边以伏羲洞作为引子,通过对洞中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之情。他将山川、草木、水流等自然景观赋予了生命力和情感,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伏羲洞》的创作背景是明末清初这一历史动荡时期,刘边在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和隐居生活使其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从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