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半踏长裾宛约行
半踏长裾宛约行,晚帘疏处见分明,此时堪恨昧平生。
早是消魂残烛影,更愁闻着品弦声,杳无消息若为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她款款而行,裙摆微掀;在晚帘稀疏的地方,她的容颜清晰可见。可惜我至今才见到如此佳人。她的身影和烛影交织在一起,让人陶醉不已。听到琵琶声,更是平添了几分愁绪。然而,她却杳无音信,让人情何以堪。
去完善
释义
《浣溪沙·半踏长裾宛约行》的注释如下:
1. 浣溪沙:词牌名。
2. 半踏长裾宛约行:描绘女子走路时衣袂飘飘的形象。长裾,指长裙;宛约,形容女子柔美。
3. 晚帘疏处见分明:从稀疏的晚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女子的身影。
4. 此时堪恨昧平生:此刻真让人遗憾未曾相识相知。
5. 早是消魂残烛影:早知这样,不如在残烛之旁黯然神伤。消魂,此处指极度悲伤。
6. 更愁闻着品弦声:听到琴声更令人忧愁。品弦,指弹奏古琴。
7. 杳无消息若为情:消息全无,该如何面对这情感呢?杳无,毫无音信;若为情,表达情感的状态。
去完善
赏析
《浣溪沙·半踏长裾宛约行》这首词描述了一个婉约佳人行走时的曼妙身姿,傍晚时分,透过稀疏的帘幕可以窥见她的美好身影。可惜诗人与这位佳人素昧平生,无法进一步了解她。在这寂静的夜晚,只剩下残烛摇曳的光影和悠扬的琴声陪伴着诗人,让他陷入了无尽的思念之中。这首词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佳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寂寞与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半踏长裾宛约行》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词人孙光宪的一首名篇。此诗大约创作于公元950年前后,即南唐后期。这一时期,国家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社会矛盾尖锐。
孙光宪本为宫廷文士,深受皇帝宠信。然而,随着时局动荡,他的人生际遇也发生了剧变。在战火蔓延的年月里,孙光宪离开了繁华的宫廷,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
在此期间,孙光宪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对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苦难深感忧虑。于是,他将这些感受融入到词作中,通过描绘战争场景、表现离乱之情,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这首《浣溪沙·半踏长裾宛约行》中,孙光宪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佳人婉约前行的画面,以此象征国家的衰落和民众的苦难。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期盼。这首词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意境,成为五代十国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