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
槭槭霜风劲,骎骎物象雕。
屡迁怜蟋蟀,一败笑芭蕉。
林叶疎逾响,山云薄易消。
虽无远行役,对此亦何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强烈的秋风吹拂着,万物逐渐凋零。
不禁令人怜悯那些时常迁移的蟋蟀,和那因一次失败而遭到嘲笑的芭蕉树。
树林中的树叶稀疏,声音更显响亮;山间的云朵淡薄,容易消散。
虽然没有远离家乡,面对这一切,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去完善
释义
1. 槭槭: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2. 霜风:带有寒意的秋风。
3. 骎骎:形容迅速的样子。
4. 物象雕:万物形态被雕刻改变,即指秋天到来,景物发生变化。
5. 屡迁:多次迁徙。这里指蟋蟀在秋天频繁迁移寻找温暖的地方。
6. 一败:代指一场秋雨。
7. 芭蕉:一种常绿植物,叶子宽大,容易在风雨中破裂。
8. 疏逾响:指林间树叶稀疏,声音传得更远。
9. 薄易消:指山间的云彩因为轻薄而容易消散。
10. 行役:出行服役,指出远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首先,“槭槭霜风劲”描述了秋天寒冷的秋风,风力强劲,给人一种肃杀的感觉。其次,“骎骎物象雕”则表达了万物在秋天这个时节逐渐凋零的景象。这种凋零,不只是视觉上的凋谢,也是生命的流逝,是诗人对于生命短暂的感慨。
接下来,“屡迁怜蟋蟀”中的“屡迁”指代蟋蟀为了躲避寒冷,不断地从洞穴中钻出又钻回。这里的“怜”字表达了诗人对弱小生物的关爱之情。而“一败笑芭蕉”则是借芭蕉被风雨击打的形象来展示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林叶疎逾响”和“山云薄易消”分别描绘了秋天的山林景色,树叶稀疏,声音能传得更远;山间的云朵轻薄,容易消散。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传达了季节的变换和时间的推移。
最后,“虽无远行役,对此亦何聊”说明即使没有外出旅行的任务,面对这秋天的景象,诗人也无法排解心中的寂寥与无聊。这一句把诗人内心的孤独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美好与哀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晚》是宋代诗人滕岑创作的一首描写秋天傍晚景色的五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68年,正值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滕岑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正是这种失意,使得他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从而创作出许多描绘自然美景的诗篇。
在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相对繁荣,科技、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诗人在这个时期受到了文学界的前辈和后辈们的推崇,他们欣赏滕岑的才情和独特的诗歌风格。同时,这个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为滕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这首诗中,滕岑通过描绘秋天傍晚的美景,表达了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秋天的韵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