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东湖
三年领客醉东湖,欲去犹携竹里厨。
谁解挽留狂太守,风荷十顷翠相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我任教的三年内,我在东湖酒家尽情畅饮。即将离去时,我还带走了那里的美味佳肴。谁能理解我这位不羁的太守为何被挽留?只因那十里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在陪伴着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东湖:位于湖北武汉的一座湖泊,此处是泛指湖泊美景。
2. 三年领客醉东湖: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在东湖边宴请宾客度过了三年美好的时光。领客,招待宾客;醉,沉醉于美好景致之中。
3. 欲去犹携竹里厨:意为自己将要离去时还想着带走这美丽的景致,如竹里的厨房等。欲去,将要离去;犹携,仍然带着;竹里厨,竹林中的厨房,这里指的是美丽的环境。
4. 谁解挽留狂太守:意为何人能理解并挽留这位性情豪放的地方官。谁解,谁能理解;挽留,使人不离开;狂,形容人性格豪放;太守,地方官的尊称。
5. 风荷十顷翠相扶:形象地描绘了东湖十顷荷花随风摇曳的优美画面。风荷,随风摇曳的荷花;十顷,面积广大的水面;翠相扶,翠绿的颜色相互映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题为《题东湖》的诗是宋代诗人曾惇所写。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在过去三年中带领客人畅游东湖的欢乐时光,并提到了与友人共享美食的愉快经历。“三年领客醉东湖”说明他在东湖流连忘返的时光已经长达三年,足见对东湖的喜爱之深。“欲去犹携竹里厨”描绘了临别之际,作者仍然带着对东湖生活的眷恋和对友情的珍惜。
而后两句则用“谁解挽留狂太守,风荷十顷翠相扶”来展现东湖的美好景致,流露出诗人难以割舍的深情厚谊。“谁解挽留狂太守”是在询问有谁能理解他为何如此留恋东湖的生活,而将东湖的美景比作碧绿的荷叶和湖面映衬出的一片翠绿,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东湖的美丽与清幽。
整首诗将离别之情与东湖美景紧密相连,既表现了诗人对东湖风光的热爱,又彰显了他在友情生活中的真挚与深厚。通过语言艺术,诗人引导读者共同体验那份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展示了诗词强大的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题东湖》是宋朝诗人曾惇所作。曾惇(1016-1088年),字子固,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任知州等职,以刚直不阿著称。在执政期间,他推行新法,主张改革,但也因直言敢谏而遭受排挤。他曾多次出使契丹,在外交活动中表现出色,展现出卓越的智谋和勇气。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此时的曾惇正面临朝廷变法派的排挤,政治生涯陷入困境。作为改革派的一员,曾惇对王安石的新法有所认同,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新法的诸多问题,于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然而,这些建议并未被采纳,反而使他受到打压,被贬谪至外地任职。
在这首诗中,曾惇以东湖的美景为引子,抒发了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他以东湖的宁静祥和来对比自己所处政治环境的复杂险恶,表达了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改革的担忧。同时,他也暗示了自己尽管身处逆境,但依然坚定信念,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