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十绝 其四
淮上州州尽灭烽,今年方喜得和戎。
问谁整顿乾坤了,学语儿童道相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淮上的各个州郡烽火已熄,今年终于迎来和平。
有谁已经彻底治理了这个国家呢?连刚学会说话的小孩都知道是他。
去完善
释义
1. "淮上":淮河上游地区。这里指北宋与金国交界的边境地带。
2. "州州尽灭烽":烽,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此句意指战争的警报已经消除。
3. "和戎":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句意指与北方的金国建立了和平关系。
4. "整顿乾坤":乾坤,天地;比喻国家。此句意指治理国家的重任已经完成。
5. "相公":唐宋时期对宰相的尊称。此句意指百姓们都称赞相公功绩,期盼国泰民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和平的景象:烽火不再,战争已经结束。诗人以儿童的口吻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安定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以及他们对政治领袖的期待。诗人通过儿童之口,表达了人们对恢复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未来和平社会的憧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事十绝 其四》是北宋著名诗人曾惇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50年,即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此时南宋政权已经建立了一段时间,但与金国的战局仍然紧张。
在这一年里,曾惇的生命历程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被选拔为进士。然而,尽管他才华横溢,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他的官职并没有得到迅速提升。这使得他对现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个人命运的起伏有了更多的思考。
此外,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是影响曾惇创作的重要因素。在金兵南侵的背景下,南宋政权为了稳定局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和议”政策,与金国进行外交谈判;同时加强内部治理,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这些社会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曾惇的创作。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曾惇写下了这首《书事十绝 其四》,表达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思考,以及对时局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