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怀贺子忱
不负春风烂漫晴,聊驱小队出郊坰。
一百五日可无酒,二十四弦须细听。
溶溶漾漾沙鸟白,短短长长溪柳青。
贺监扁舟在何许,惜无妙墨记兰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辜负这明媚的春光,我带领一队人马来到郊外。
现在正是清明时节,虽然没有美酒相伴,但有丝竹之声让我们欣赏。
看到那流动的水域中游动的白色水鸟,还有长满嫩芽的柳树,让人赏心悦目。
而贺知章的老船在哪里呢?可惜没有好的笔墨记录这次游历的美好时刻。
去完善
释义
1. 不负:不辜负;不欠负。这里用来强调春天的美好。
2. 烂漫:色彩鲜艳且繁盛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春天景象的绚丽。
3. 聊:勉强,暂且。表示不得已而为之的意思。
4. 小队:小组,小团体。这里指诗人与友人一起出游的队伍。
5. 郊坰:泛指郊区、乡村。这里指诗人游玩的地方。
6. 一百五日:古代习俗,清明节后的第一百五十天是端午节,这一天要饮雄黄酒辟邪。这里用以代指端午时节。
7. 可无酒:意为可以没有别的,但不能没有酒。这是用夸张的手法强调饮酒的重要性。
8. 二十四弦:古乐器名,即瑟。这里用来形容音乐的美妙。
9. 溶溶漾漾: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10. 沙鸟:在水边生活的鸟类。这里用来形容鸟儿在水边嬉戏的场景。
11. 短短长长:形容柳树的长短不一。
12. 贺监:指唐代书法家贺知章,曾任秘书监一职。这里以贺监比喻贺子忱。
13. 在何许:在哪里。这里是问贺子忱所在之处。
14. 惜无妙墨记兰亭:遗憾自己没有像王羲之那样在兰亭集会上写下优美的诗篇。
去完善
赏析
首联“不负春风烂漫晴,聊驱小队出郊坰”为诗的引子,以不负春天的美好时光为背景,表达作者与友人趁着春日阳光正好、清风和畅之际出游的心情。诗人以“小队”代指同行之人,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颔联“一百五日可无酒,二十四弦须细听”中,“一百五日”点明此时已入暮春时节,正值修禊事的日子;“二十四弦”则是对音乐的描绘,意味着曲调丰富,暗示着此次出游活动欢快、热闹的氛围。这里同时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们的畅快心情。
颈联“溶溶漾漾沙鸟白,短短长长溪柳青”中的"溶溶漾漾"用来形容水的波光粼粼,形象地描绘出湖面风光的动态美感;"沙鸟白"将沙鸟的颜色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飞鸟显得更加生动鲜明。"短短长长溪柳青"通过长短不一的柳树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展示出作者对美景的热爱之情。
尾联“贺监扁舟在何许,惜无妙墨记兰亭”中,诗人借古抒情,联想到唐朝诗人贺知章辞官归隐的故事,对当年贺知章乘扁舟泛游江面的情景产生浓厚的兴趣,遗憾自己未能有妙笔记录下这次游历的美好时刻。这种感慨流露出作者向往隐逸生活的心态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湖怀贺子忱》是北宋诗人曾惇在绍圣年间创作的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东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挚友贺子忱的深切怀念之情。此诗收录于《曾惇集》。
公元996年,曾惇出生于江西泰和,年少时勤奋好学,以诗名世。在北宋时期,科举考试是士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曾惇也不列外,他通过科举步入了政坛。然而在绍圣年间(1094-1097年),因为政治斗争,曾惇被贬为广东梅州知州。
在此期间,他与时任福建路转运使的贺子忱结为好友,两人互相唱和,情谊甚笃。然而不久后,贺子忱也因牵连被贬谪出京,任职温州通判。临别之际,二人共同游历东湖,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绍圣年间,正值宋哲宗赵煦在位,此时北宋朝廷内部党派纷争激烈,新党、旧党之争持续不断。面对朝政的昏暗,许多正直的士大夫纷纷受到排挤,曾惇和贺子忱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友谊显得尤为珍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