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桐柏石道士院妙声堂
门外千峰翠作堆,道人名籍在丹台。
是非荣辱俱休问,只放泉声入耳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窗外群山青翠如堆叠,道人名字已登仙籍榜。
不管是非与荣辱,只需聆听泉声内心平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这里是诗的标题,指写这首诗的起因或主题。
2. 桐柏:此处可能是指中国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的桐柏山。
3. 石道士:可能是指桐柏山的住持或者一个著名的道人。
4. 妙声堂:可能指的是道士院的某个建筑名称,通常用来表示某地声音的美妙。
5. 门外千峰翠作堆:形容门外的山峰犹如绿色的翡翠堆叠在一起。
6. 道人名籍在丹台: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位石道士的名字已经被记录在仙界的名录上了。
7. 是非荣辱俱休问:无论世间的是非与荣辱,都要学会放下不问。
8. 只放泉声入耳来:表示诗人愿意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让心灵得到放松和慰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桐柏山道士院的优美环境及诗人的隐逸思想。诗人以“门外千峰翠作堆”开篇,形象地描绘出道士院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着,诗人通过“道人名籍在丹台”传达了道士院的名声和地位,表现出这个地方的神秘和庄严。
然后,诗人用“是非荣辱俱休问”来表达他对世俗纷争的厌倦,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思想与道教的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理念相吻合。最后,诗人通过“只放泉声入耳来”表达了他在聆听自然声音时所获得的内心平静和满足。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悠远,通过对道士院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摒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桐柏石道士院妙声堂》是北宋诗人曾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59年,正值北宋仁宗嘉祐四年。
在这个时期,曾惇在政治生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遭受了一些挫折。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直到嘉祐二年才进士及第。然而,他的官场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曾多次遭到贬谪。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来到了桐柏山,遇到了石道士,感受到了道家文化的魅力,于是创作了这首描绘道士院妙声堂的诗篇。
这个时期,北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儒家思想继续占据主导地位,而佛、道两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士大夫阶层中,不少人对道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追求精神的解脱和生活的超脱。此外,这个时期的艺术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创作,都展现了北宋文人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